蔡邕(yōng) (公元132~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蔡邕在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曾创“飞白”书法,且善画,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鸿都石经》立后,每天观看者及摹写人坐的车,就有一千多辆。 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 据传,蔡邕又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受到启发,归而创“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不仅是东汉的大书法家,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九势》首先提出了“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重要思想,揭示了书法美的哲学根据,阐发了汉字结构本身所蕴含的美感因素。接着,他又阐述了八种运笔规则,要求通过运笔来表现生动有力的笔势。故亦有题作《九势八字诀》的。
蔡氏的这些重要思想和观点,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十分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