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为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县级市,灵秀镇则为其9个镇之一,加曾寨为灵秀镇内彭田村的一个自然村。
在10月19日前,将蔡小松家老厝包括在内的、被称为“加曾寨片区改造工程”的拆迁,和从前他们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拆迁相比,看不出有任何不同。石狮为侨乡,多有下南洋的华侨,拆迁碰到华侨房子,也一样外出“做工作”完成。
根据石狮地方政府党委机关报《石狮日报》报道,7月6日,加曾寨片区拆迁开始。之后,从石狮各部门抽调至加曾寨拆迁部的工作人员很快完成了测量等工作。
蔡小松的胞弟蔡冬青对时代周报说,在7-10月这段时间,拆迁指挥部找他正面接触过三次。在石狮当地开一个小工厂的蔡冬青,住在离老厝40分钟车程的一个小区内。他说,工作人员测量老厝时没通知他,他当时也不在老厝,至于怎么量的,倒是没有破门而入,“应该就在外面量的。”
拆迁指挥部工作人员第一次找他,是8-9月间,说你家老厝已经测好面积了,你过来核对一下。
他觉得难以接受老厝被拆,没有去。工作人员很快又给他打了一次电话,内容一样:过来把面积核对了,然后就可以签字了。
蔡冬青赶忙和住在北京的哥嫂合计,觉得老房子不能就这么拆了。
“这是我长大、成家的地方,怎么能说没就没了?”蔡冬青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说,老厝是身为华侨的祖父蔡万棋,在61年前,花费4公斤多黄金,请最好的工匠,费时三年建成,红砖、木雕、花岗岩,传统闽南红砖燕尾厝的制式,样样都有。父亲蔡子文在此长大后去了上海,在上海生下他哥俩,为了闽南“香火不能断”的习俗,也为了寡居老厝的奶奶,他七个月时即被送回老厝,奶奶和老厝,就是他童年的全部。这么多年老宅只因漏雨小修过一次,其他都完好。和说上海话长大的蔡小松相比,一口地道闽南腔的蔡冬青,完全是加曾寨人。他在老厝办的婚礼,后几年,他搬走,又过了几年,奶奶过世,这才少回老厝了。
蔡家三人商定,一定要留住老宅。于是向拆迁指挥部提出,既然拆迁,能不能提供一块地,拆了之后将老厝自行迁建过去?拆迁指挥部表示会向上反映,但一直并未答复,并催蔡家人签字。
再后来,蔡家又提出,干脆我们自己找地自己搬?拆迁指挥部仍然表示向上反映,继续催他们赶紧签字。
蔡家称,10月19日,金娜发出微博之后,拆迁指挥部和石狮政府并未直接与蔡家接触,只是在当地媒体发出报道。
根据石狮市宣传部提供并认可的新闻网页可以看到,《海峡都市报》在10月22、23、24日进行了多次报道。22日报道中称,蔡家红砖大厝的拆迁补偿金额应为151万元,非金娜微博所称8万元。23日报道中称,加曾寨片区改造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黄先生称,“对祖厝迁址保护的做法,以前未有先例,而且这一栋房屋未有历史文化内涵,不可能这样做”,同时黄先生呼吁双方“坐下来谈谈”。前两篇报道中分别引用泉州市文广新局出宝阳副局长的说法,认为蔡家老厝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原馆长、红砖建筑文化爱好者黄金良的说法,认为蔡家老厝“规模不大,建成时间短,历史文化价值低,周边也没有成片完整的红砖建筑群,文保单位通常不会考虑将其纳入文保范围”。时代周报向石狮市宣传部求证蔡家老厝的文保价值时,新闻科唐先生称“我们找专家实地看过,不具有保护价值”,记者追问“论证的过程和专家”时,唐先生告知,就是“海都报采访上述博物馆原馆长”。
石狮为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县级市,灵秀镇则为其9个镇之一,加曾寨为灵秀镇内彭田村的一个自然村。
在10月19日前,将蔡小松家老厝包括在内的、被称为“加曾寨片区改造工程”的拆迁,和从前他们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拆迁相比,看不出有任何不同。石狮为侨乡,多有下南洋的华侨,拆迁碰到华侨房子,也一样外出“做工作”完成。
根据石狮地方政府党委机关报《石狮日报》报道,7月6日,加曾寨片区拆迁开始。之后,从石狮各部门抽调至加曾寨拆迁部的工作人员很快完成了测量等工作。
蔡小松的胞弟蔡冬青对时代周报说,在7-10月这段时间,拆迁指挥部找他正面接触过三次。在石狮当地开一个小工厂的蔡冬青,住在离老厝40分钟车程的一个小区内。他说,工作人员测量老厝时没通知他,他当时也不在老厝,至于怎么量的,倒是没有破门而入,“应该就在外面量的。”
拆迁指挥部工作人员第一次找他,是8-9月间,说你家老厝已经测好面积了,你过来核对一下。
他觉得难以接受老厝被拆,没有去。工作人员很快又给他打了一次电话,内容一样:过来把面积核对了,然后就可以签字了。
蔡冬青赶忙和住在北京的哥嫂合计,觉得老房子不能就这么拆了。
“这是我长大、成家的地方,怎么能说没就没了?”蔡冬青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说,老厝是身为华侨的祖父蔡万棋,在61年前,花费4公斤多黄金,请最好的工匠,费时三年建成,红砖、木雕、花岗岩,传统闽南红砖燕尾厝的制式,样样都有。父亲蔡子文在此长大后去了上海,在上海生下他哥俩,为了闽南“香火不能断”的习俗,也为了寡居老厝的奶奶,他七个月时即被送回老厝,奶奶和老厝,就是他童年的全部。这么多年老宅只因漏雨小修过一次,其他都完好。和说上海话长大的蔡小松相比,一口地道闽南腔的蔡冬青,完全是加曾寨人。他在老厝办的婚礼,后几年,他搬走,又过了几年,奶奶过世,这才少回老厝了。
蔡家三人商定,一定要留住老宅。于是向拆迁指挥部提出,既然拆迁,能不能提供一块地,拆了之后将老厝自行迁建过去?拆迁指挥部表示会向上反映,但一直并未答复,并催蔡家人签字。
再后来,蔡家又提出,干脆我们自己找地自己搬?拆迁指挥部仍然表示向上反映,继续催他们赶紧签字。
蔡家称,10月19日,金娜发出微博之后,拆迁指挥部和石狮政府并未直接与蔡家接触,只是在当地媒体发出报道。
根据石狮市宣传部提供并认可的新闻网页可以看到,《海峡都市报》在10月22、23、24日进行了多次报道。22日报道中称,蔡家红砖大厝的拆迁补偿金额应为151万元,非金娜微博所称8万元。23日报道中称,加曾寨片区改造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黄先生称,“对祖厝迁址保护的做法,以前未有先例,而且这一栋房屋未有历史文化内涵,不可能这样做”,同时黄先生呼吁双方“坐下来谈谈”。前两篇报道中分别引用泉州市文广新局出宝阳副局长的说法,认为蔡家老厝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原馆长、红砖建筑文化爱好者黄金良的说法,认为蔡家老厝“规模不大,建成时间短,历史文化价值低,周边也没有成片完整的红砖建筑群,文保单位通常不会考虑将其纳入文保范围”。时代周报向石狮市宣传部求证蔡家老厝的文保价值时,新闻科唐先生称“我们找专家实地看过,不具有保护价值”,记者追问“论证的过程和专家”时,唐先生告知,就是“海都报采访上述博物馆原馆长”。
石狮市宣传部和蔡家都认可的双方正式“坐下来谈”发生在11月22日展览开幕后,时间是11月23日。时代周报记者从录像中看到,石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拆迁改造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许赞成和灵秀镇党委书记、副指挥长李斌与蔡小松、金娜及蔡家代理律师王优银面谈,得知蔡家有律师,谈了一会儿之后,拆迁指挥部也喊来了法律顾问。
当日外地媒体和纪录片制作人等还未离开加曾寨,于是会面在至少3台摄像机和数个话筒包围下进行。李斌向蔡家人解释,由于加曾寨发展水平落后、危房不抗地震、道路建设需要、城市发展建设物流港的需要,以及“村民集体到市委市政府提要求和人大代表提出”,拆迁是合理的,希望配合。
面对蔡家代理律师王优银抛出“土地是否被征收、发改委是否立项、是否经过合法规划”的三个疑问,以及“有没有国务院、省政府的批文”的提问,李斌和法律顾问称“现在还在民主协商、前期调查阶段,还没有正式启动”,在确认“规划正在进行,立项规划文件正在做”后,李斌又在法律顾问指导下称“这个要问规划部门比较清楚”。
蔡小松最后才说话:我还是希望和你们市领导谈一谈,我们的级别不会低的。我们争取协商、争取最好的局面,就是不拆。
对此,接近金娜的一位朋友向时代周报表示,地方政府拆迁,习惯了总是见到小老百姓,见到大老百姓也一样当小老百姓了。
11月23日起,王优银律师以蔡小松父亲蔡子文的名义向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等41个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发出信息公开函,要求公开立项、规划和土地征收文件。王优银向时代周报确认,目前收到的15条回复,无一确认文件存在。
王优银是“梁启超林徽因故居被强拆案”代表老宅保护方的律师,虽经他努力,但最后开发商仍在北京市文物局向其拆迁主管部门发出整改意见后,以“保护性拆除”的名义直接违法将其拆除,后北京市文物局对开发商处以50万元罚款。梁林故居被拆令王律师感到非常遗憾,作为代理拆迁案件已有六年的律师,王优银一直希望能尽量维护被拆迁者的权益,并承诺不代理拆迁方。
据《石狮日报》10月21日报道,加曾寨36%房屋提前签约,10月29日,加曾寨已签约腾空房屋开始拆除,11月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贻山到加曾寨片区改造项目检查指导工作时强调:“指挥部、各动迁小组要乘势而上,再接再厉,确保春节前全部完成片区拆迁任务。”
11月22日展览开幕当天,《石狮日报》分别刊登《加曾寨62%房屋签订拆迁协议》、《石狮坚持科学发展护卫城市历史文脉》两篇文章,后文中,回顾了石狮市政府在2006-2007年为防止工程施工影响国家级文物石湖塔,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延长工期,2010-2011年在道路施工中,请来专家将一座小型宋代石塔进行了整体移位复原,以及今年6月,石狮永宁老街正式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等三件事,并强调“在规划层面,我市已确定了对永宁历史文化片区、蚶江对渡文化片区、祥芝渔港风情小镇的保护,老城区南洋风格建筑等保护性修建规划也都在进行中”。
金娜则说,现在都有外地开发商主动跟我说,我这边有地,你们搬过来吧?—但她一定要把蔡氏大厝原地留下来。
泉州市原政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王仁杰告诉时代周报,泉州对各级文物单位保护得还可以,但是像蔡家老厝这样历史不够悠久的传统建筑,“就谈不上保护了”。他认为,泉州1982年被纳入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后,经历了数十年的大拆大建,已经将红砖建筑破坏大半,否则“现在泉州肯定比丽江好得多”。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教授王伟强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认为:“保护文化和建筑不能只盯着体制内那些"高帅富"(指已经评定的文物单位),文物也就是历史久的好东西。如果历史不够久的好东西因为不算文物都拆掉了,那以后的文物从哪里来呢?”
同济大学教授张松在泉州对“蔡氏古民居”申遗情形进行考察时也提出:保护闽南的红砖建筑,不应当只限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既然申遗,并且闽南红砖建筑已经纳入了我国的申遗预备名单,说明红砖建筑这一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独特价值的。而所谓“泉州有很多这类房子”的说法也不准确,过去的工艺和技术,现在未必能达到,拆掉之后就是一种文化的丧失。而且虽然在镇或市的范围内看来数量很多,放到国家和世界的范围看,目前尚存的红砖建筑,特别是精美的红砖建筑,还是很少的。
“仅看照片,就能看出蔡家的红砖燕尾大厝屋檐、雕花、设计等都是比较精美的,而且建成60年的房子,保存程度还是比较好的。” 张松教授告诉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