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先贤
当前位置:首页 > 先人先贤 > 文章正文
蔡氏始祖叔度公
时间:2021-06-28 16:18:52

蔡氏始祖蔡叔度,历史早有定论,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毋庸置疑。蔡氏历史,源远流长,蔡氏文化,五彩缤纷,蔡氏文化研究,正是方兴未艾。而始祖易位论者,决非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关系到我蔡氏的大是大非问题,它动摇了蔡氏三千年的历史根基,要重新改写蔡氏的历史,这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必然会引起族人的非议而无法认同。


始祖易位论者,由于所持的史料依据有误,由此而阐述的观点也当然是片面的,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此,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蔡氏的历史渊源和有关史实的记载:

蔡氏渊源,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黄帝玄孙弁(后稷),是尧舜时代教民种植的农师,世袭为后稷官,被周人尊为始祖。

至后稷曾孙不窟时,夏朝政衰,不窟失官奔戎狄,再传至六世孙公刘始修后稷之业。公刘子庆节,国于豳。

公刘传至十六世孙古公亶父,仍修公刘之业,积德行仁善,异国民众,多来依附。因狄人屡次侵豳,乃迁岐山之下居焉,于是兴周,建立侯国,称周太公。

周太公生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贤,生子姬昌聪颖有仁德,古公欲立季历,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仲雍闻之,于是奔荆蛮(今苏州一带),立为吴太伯。仲雍传至八世孙柯庐,为柯姓始祖。

古公卒,季历立,季历卒,姬昌立,就是西北侯周文王。文王贤明,国势日盛,文王元妃太姒,生十男,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文王卒。因长子早殁,次子武王姬发继位,称周武王。时殷商纣王,暴虐无道,民心思变。公元前1046年,武王会同全国各路诸侯伐纣灭商,统一天下,建立西周王朝。仍封纣王之子武庚,治理殷商遗民。同时封弟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叔处于霍,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两年后,武王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年少,由四叔周公旦执掌朝政大权,管叔和几个弟弟唯恐周公不利于成王,于是,初平天下的西周王朝,发生了一场权力斗争。

太史公在《史记?管蔡世家》记:“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蔡叔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并作《蔡仲之命》。后子孙以国为氏。

从公元前1046年蔡叔度封于蔡,到公元前447年为楚国所灭,蔡国历经600年,共传23世、25侯。蔡国故城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由于常常受到楚国的侵扰,在公元前525年,蔡平侯迁新蔡(河南新蔡县),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下蔡(今安徽凤台县)。

蔡国灭亡后,蔡齐侯迁都江西省上高县。东汉中平年间(184189年),又迁河南汝南。上蔡人于此,析建城县(高安)建立上蔡县,后因上蔡人思念本土之情欲烈,取蔡齐侯流亡于此建都望蔡之名建置望蔡县的要求得以奏准,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上蔡县为望蔡县。隋朝废。河南《上蔡县志》和江西上高、高安、宜丰、万载县志均有相关记载。

对于周初发生的这场动乱,史家历来有不同看法。认为叔度公之拥武庚而叛周,或后代史家穿凿附会,或传记失实。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叛,并无涉及蔡叔、霍叔之事。如果蔡叔确与管叔同谋,则孟子必不单举管叔一人。明郭子章的《管蔡论》,更是为此而鸣不平,说管、蔡虽败,仍不失为殷之忠臣,天下之义士,文王之孝子。

管叔、蔡叔叛周,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未可作为定论。太史公说的管叔、蔡叔疑周公不利于成王,而拥武庚以作乱。“疑”和“乱”这些字眼,看来是很有分寸的。有人说:“疑周公不利于成王”,是“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并不尽然,不一定符合实际。管叔疑周公旦拥权震主,威胁皇位,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在当时情况下,是很自然的事情。

历朝历代皇帝权力的传承,总是有长幼之序。姬昌得以继位,也是太伯、仲雍两位伯父奔荆蛮主动让位的结果。武王死后,老三管叔就是最大的了,能看着你老四篡位吗?他不管谁来管,而其他几个弟弟都支持他的意见,说明皇室内部多数对周公不满,岂能说他们都没有一点道理。

《史记?周本纪》记:“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叛周,公乃摄行政当国”。是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的起因,说明周公疑诸侯叛周在先。那时,无民主可言,谁专权谁说了算,致使矛盾激化而出此下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周公却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的把他们镇压下去,这就是历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管叔、蔡叔就成了这次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都各自封了侯国,怎么会去背叛父兄创立的西周王朝呢?岂不是自己背叛自己,这在道理上是无法说得通的,所以他们只是历史上常有的兴师勤王清君侧的一种举动,只是他们没有很好昭示天下,加之组织失严而失败了,反而被别人在他们头上加上了叛周的罪名,实际上,只是谋略稍逊周公一筹。

他们散布的流言却成了一种舆论监督,迫使周公旦谨慎行事,也可能是周公后来还政于成王的一个有力武器。因而在客观上稳定了初定天下的西周王朝,怎能说他们就没有一点功劳而只有罪行呢?后来成王复封蔡叔度之子胡于蔡,以奉叔度之祀,令胡为蔡仲,实际上就是基于这种情况,加上蔡叔也只是管叔的协从,因而作出了这种平反昭雪的举措,只是不像现在这样明说而已。

由此,更进一步明确了蔡国、蔡姓的源头,是蔡叔度始封于蔡。蔡叔度和蔡仲父子两代紧密相连,决不能搞父子对立,去父立子,而只能是父传子业,子承父位,是为蔡仲。蔡叔度的千秋功罪,早已盖棺定论,纵有种种非议和误解,仍不失为周室的忠臣,文王的孝子,蔡氏的开基圣祖。

蔡叔度是蔡氏始祖的地位,是历史作出的客观选择,是任何人的主观愿望都无法改变的,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在蔡氏历代纂修的蔡氏族谱所记,均尊蔡叔度为蔡氏始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sjcswh@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