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乡候蔡敬则开始,蔡氏与瑞安的历史几乎同龄。其后裔蔡幼学官至兵部尚书,宋史宋词留芳,以及蔡斌、蔡在、蔡鼎等多位进士,还有近代蔡华、蔡雄豪杰烈士,可谓星光灿烂。
开城之祖蔡敬则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在瑞安还没有建县的东汉末年,我们生活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位“少有异质、负气节、通经术”的能人,他就是安乡候蔡敬则,正所谓“盖有非常之人,乃有非常之功”,他成为了瑞安历史第一人。
《上望蔡氏宗谱》记载:蔡敬则生于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东汉永宁人。据考证,东汉时永宁县的管辖区就是今温州地区的范围。
汉灵帝光和中(约公元181年),已“名闻于乡闾”的蔡敬则,被推举为“孝廉”,授官南阳令(今河南省南阳市),不久因“悯时不兢”弃官归故里。
《上望蔡氏宗谱》里附有一篇《忠义辅正王传》,记载蔡敬则至少做了三件非常人能做的事。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瑞安先遇大旱,敬则率众引集云山马岙潭之水抗旱。继之又遭大水之灾,率民奋力抗洪,然后浚河渠,兴水利,以防水患。
而让敬则公成为瑞安历史第一人的,当属东流建安中(公元207年)奉命率义兵荡平“闽越寇乱”(福建流民造反),因战功卓著,被朝庭授官为会稽群东部都尉,镇守永宁,并创立“都尉衙署”于邵公屿(原瑞安县治所旧址)。他在都尉任内,治军号令明肃,境内百姓安居,朝廷以功论赏,晋爵其为“安乡候”。因此,后来者公认蔡敬则为瑞安建县的奠基人。
现在,蔡敬则作为瑞安历史的十大名人之一,伫立于瑞安广场,石柱一面就是“除虎保民安”的石雕。据记载,自三国鼎立后,蔡敬则又一次解兵归农。当时集云山麓时有猛虎出没,甚至白昼伤人,敬则闻讯“先登屠其巢穴”,为民除一大害。当晚回家后,“聚众而嘱曰:‘天荣我为佐兵使矣!天道祸盈而福让。汝等宜务本。’言毕而逝,汗白如乳,面赫如生,礼葬周岙。”这一年是吴黄武元年(222),敬则为搏虎而死,吴大帝孙权赐谥为“忠义”,不久又另封为“辅正王”。
百姓为纪念蔡敬则,后在其墓旁建起了“搏虎祠”。瑞安建县后(初为安固县),曾以原都尉署为治所,以署所东侧蔡敬则私第改建为“忠义庙”,旧称“东门庙”。瑞安知县赵睿馨在《忠义庙记》中叹道:“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盖其义勇之气勃发而莫御,忠贞之志历险而不惧。”
蔡氏宗谱记载有误安乡侯何处安乡
虽然《瑞安市志》和历史资料上都称蔡敬则是瑞安人,但莘塍中村和上望蔡宅的《蔡氏宗谱》上记载,蔡敬则的上一辈和下一辈都不是瑞安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莘塍中村《蔡氏宗谱》中附有《蔡国传位世系谱》和《河南蔡氏宗支世系谱》,详细记载蔡氏自第1世叔度至第61世蔡用元的繁衍历史:蔡氏起源于公元前1029年,周武王克殷纣而平天下,封五弟叔度为蔡,建立蔡国于上蔡县,从此以国为姓,尊叔度为蔡氏之始祖,其间历23世均为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字伯喈,133年—192年,其女即为著有《悲愤诗》与《胡茄十八拍》的才女蔡文姬)并例在35世,第50世“翼公,在陈朝为司徒从官”,第51世“知节公,字敬则,为隋东宫学士”,第52世“巽公,为唐职方中郎”,及至第61世“用元公,讳长,为南唐司空。在王审知(后封为闽王)率众从光州入闽之同时,由浙之钱塘迁居闽之泉州。”
莘塍中村和上望蔡宅的蔡氏,都源于其第61世传人蔡用元。自称蔡用元第39世孙的蔡桂林介绍说,目前蔡宅有蔡姓约1万人,全市还有13个村的蔡姓均出自蔡高(蔡用元6世孙)后裔。他们的《蔡氏宗谱》也都把蔡敬则排在第51世,比蔡邕整整晚了16世,而只把上文所述有关蔡敬则在东汉末年的事迹置其名下。明眼人一看就知其是一个错误,因为蔡敬则是与蔡邕同时代的东汉末年人,他们之间绝无可能相差16代(约400年)!《河南蔡氏宗支世系谱》第51世蔡敬则下也明确注明是“为隋东宫学士”,无疑系隋朝人。可见,彼蔡敬则并非此蔡敬则,莘塍中村和上望蔡宅的《蔡氏宗谱》中所载51世、生活在隋朝的蔡敬则,说是我们东汉末年“治水患、平闽寇、屠虎穴”的开城之祖蔡敬则,恐怕均有张冠李戴之嫌。
那么,我们的蔡敬则根在哪里呢?他来自何方?后裔又去了哪里?莘塍中村和上望蔡宅的《蔡氏宗谱》都没有解开这个谜团。
上望蔡宅有蔡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3),历经多次扩建,现称为蔡敬则纪念馆。但见雕梁画栋,飞檐担爪,门口有一对盈联云:“灭寇安民始祖丹心照日月,祈霖伏虎先侯浩气镇河山”,正是蔡敬则的写照。作为蔡氏后人,为如此一位伟大的先祖立祠纪念,诚尤可嘉。但要让“丹心照日月”的安乡侯蔡敬则归位在生命之树的宗谱中间,则还需蔡氏后人及瑞邑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
兵部尚书蔡幼学文过其师宋词留芳
据莘塍中村《蔡氏宗谱》记载,蔡用元的第五世孙蔡仁季(官为正奉大夫,行户部事)从平阳旸岙迁居莘塍中堡(即现在中村),为莘塍蔡氏始祖。上望蔡宅的蔡氏来到瑞安则晚了约100多年,同是蔡用元后裔,其另一支系的十世孙蔡炳始迁居至西岘山第二巷,据记载在宋庆元元年(1195)由贤人指点东南沿海一片涂坦,发展前途看好,才迁居今蔡宅村。
莘塍中村蔡氏传至五世,宋绍兴甲戌年(1154),未来的兵部尚书蔡幼学出世。
“蔡幼学,字行之,温州瑞安人。年十八,试礼部第一。”《宋史》列传193儒林八如此开始了蔡幼学的传记。其时,蔡幼学师从同乡陈傅良,但接着几次选拔,都胜过陈傅良,宋孝宗听闻“皆谓幼学之文过其师”,打算把幼学列为策士首选,不料廷对时,这位初生之犊直指时弊:“奈何今十年,风俗日坏,将难扶持;纪纲日乱,将难整齐;人心益摇,将难收拾;吏慢兵骄,财匮民困,将难正救。”孝宗看罢四个“将难”对策,心中大为不悦,遂而下第,只给幼学一个广德军教授的小官。
《蔡幼学传》洋洋洒洒2300余字,历尽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契而不舍上疏,使后来者亦能一睹他“器质凝重,莫窥其际,终日危坐,一语不妄发。及辨论义理,纵横阖辟,沛然如决江河”的翩翩风采。其间,被劾罢职八年,最后“召权兵部尚书兼修玉牒官”。这时,金国气势汹汹以兵叩边索贡,蔡尚书对曰:“玉帛之使未还,而侵轶之师奄至,且肆其侮慢,形之文辞。天怒人愤,可不伸大义以破其谋乎!”于是朝论奋然,终于与金国绝交。
与蔡敬则搏虎而死类似,蔡幼学之死也充满传奇。史家写道:“一夕感异梦,星陨于屋西南隅,遂卒,年六十四。”
64岁的蔡幼学死在兵部尚书任上,一颗文曲星陨落。虽然蔡幼学留下的只有7首诗词,但晚清大词家朱孝臧编的《宋词三百首》里,选了惟一瑞安籍作者的词便是蔡幼学的《好事近·送春》:“日日惜春残,春去更无明日。拟把醉同春住,又醒来岑寂。明年不怕不逢春,娇春怕无力。待向灯前休睡,与留连今夕。”
与曹豳入选《千家诗》的“青草池塘独听蛙”类似,好像更多了一份回味与期待。正如叶适在《蔡幼学墓志》中所写:“公幼以文显,无浮巧轻艳之作。既长,益多阐教化、养性情,花卉之炫丽,风露之凄爽不道也。”
蔡氏贤能前赴后继蔡华蔡雄悲壮殉难
莘塍中村的宅氏祠堂在一条逼窄的狭缝中,据蔡幼学的22世孙蔡德成介绍,目前中村、下村的蔡氏约有800多户、4000多人。他翻开蔡氏宗谱说,蔡幼学有八兄弟,幼学排行第二。幼学的侄子蔡斌“嘉定丁丑登吴潜榜进士黄岩知县”,幼学的孙子蔡在“嘉熙戊辰登周坦榜进士除授从政郎监行省仓上界门”,后世还有蔡鼎“历官直文渊阁大理寺右寺副”,他们也都曾是蔡氏的名人,只是蔡尚书的光芒太盛,淹没其中了。
在上望蔡宅“蔡敬则纪念馆”二楼,陈列有蔡氏十大名人的画像,其中就包括一身戎装的蔡华和一脸稚气的蔡雄。
蔡华(1821-1862),曾是瑞安屿头的富户,家有良田数百亩。28岁时考中拔贡,却与赵起一起率金钱会义军起义,据传他足资多谋、英勇善战,曾一举攻克温州府城。后义兵被清军镇压,蔡华与其弟蔡岑均遭残酷杀害,尸体被肢解吊之四门,首级解弃瑞安飞云江边。
蔡雄(1907-1927),海安人,从少忠厚笃实,博闻强记,雅好诗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温州地区青年学生运动领袖。曾在白色恐怖下创办《照胆报》,以揭露反动派的阴谋诡计。后被特务盯梢被捕,在招供纸上写下:“苦雨凄风尽血腥,钢筋铁骨冷如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死明志,被秘密杀害于省十中操场,年仅20岁,遗著有《人道篇》。现海安镇东村建有蔡雄烈士纪念馆,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