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今河南商丘市)蔡氏家族在北宋时期众多大家族中,家族规模相对较小且兴盛时间相对较短,是北宋以科举起家的代表性家族。其成就主要集中在政治上,兴起于北宋中期,属于新型世族。其家族成员的政治活动主要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通过观察蔡氏家族从兴起到衰弱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北宋有诸多这样的历经艰难发展到家族的鼎盛却忽而衰弱的家族,蔡氏家族可以说是其中之一。阿=
蔡氏家族崛起——以蔡抗为代表
蔡抗,字子直,为蔡希言长子,蔡挺之兄。为官的升黜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宗的影响,与英宗关系颇厚。景祐年间,中进士,由此进入仕途,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卒于秦州任上。
一、初入仕途,初识英宗
景祐年间,蔡抗中进士,初授太平州推官,后因父疾,委官而去。归来后外调为平江军节度书记,秩满后,迁睦亲宅、广亲宅讲书,在此任上与英宗相识。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英宗未为储君之时,多拜访当时的讲习者,蔡抗便为其中之一。
英宗曾向濮安懿王说,睦亲宅的蔡抗有贤行,想要与之交往。于是,濮安懿王将英宗的想法转达给蔡抗,蔡抗却说我在此职时间已久,每次都是与大家一起见大宗正,从没有私自拜谒某位宗室的,因此而辞。
又过了一段时间,濮安懿王再次置酒与蔡抗宴饮,规劝其对诸子进行讲学。英宗待君尽礼,与之相见之时,一定会穿戴朝服,向其咨询道理艺文。亦曾问其对当朝官僚的评价,蔡抗则谦虚地回说哪些人品行道义比较好,哪些人善术,都是自己所不能比的。
二、救济灾民,为民造堤
蔡抗抵达水灾地区之后,所见灾民流散,立即请求郡官开仓,赈济灾民,但是郡官却想要等到朝廷允许的诏书到达再开,蔡抗则说饥民恐怕已经不能再等候奏报了,于是开仓赈济。
蔡抗自早上便坐在谷仓门前,监督此事。正是因为蔡抗当机立断,认为不可再等,使得“全活至众”。后来返回朝廷之时,得到了朝廷众臣的称赞。
姑苏地区土地肥沃,但是地势较低,往往与江河湖泊连接在一起,积水旷远,当地人苦于风潮侵入农田,影响庄稼收成。
蔡抗到任之后,首先便是修筑长堤,从郡城一直到昆山,长达八十里,以中断水势,减轻河湖对农田的影响,当地人民因此而得以立土埂,通水陆行走。这次工程虽省,但是却意义深远,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不用再担心遭受风潮的影响。
三、濮仪之争,敢言直谏
濮仪之争发生于治平二年,主要围绕英宗生父赵允让的身份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讨论,成为英宗期间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事件。就“濮议”之事,蔡抗曾“引礼为人后、大一统之义,指陈切至,涕下被面”,反对英宗的尊称皇考一事。但是英宗并没有听从蔡抗的建议。
蔡抗反对英宗一事亦可以看出蔡抗敢言直谏、为人正直、不为私利的美好品质。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若蔡抗与英宗站在同一阵营对蔡抗的未来晋升之路才是有益的,有利于巩固二人之间的友情。
但是蔡抗却并未这么做,蔡抗为谏官,对上直谏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并没有为了二人的私情而偏袒英宗,而是勇于谏言,向皇帝阐述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为人正直,不偏私,不妄言。
蔡氏家族鼎盛——以蔡挺为代表
蔡挺,应天府宋城人,生于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卒于神宗朝元丰二年,享年六十有六。从时间角度看,经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其中三朝为官,官至枢密副使,人生经历处于北宋中期。
一、蔡挺与西北边防
西夏自明道元年建国后,便不断与北宋产生战事。北宋时,困扰中原的主要有两大外族,一为契丹,二为西夏。二者之间西夏的势力最为弱小,基本处于依附契丹和北宋的状态。但是一旦西夏有所需要,便会与两国发生战事。在蔡挺担任陕西边将以来,多方谋划,通过修筑军事工程、以智取胜、联蕃制夏等多种方法抵御西夏的入侵,保卫了西北边疆的安全。
蔡挺所治环庆一带正好处于无险可守的开放地区,“今之关塞,延安险阻,秦州地远,易为控扼。所最忧者泾、原,次则环庆。
泾原莫急于镇戎,环庆莫急于庆州,戎人狡猾,必不肯舍平易而趣险阻,此敌情之易料也”,因而修筑堡寨也成为了蔡挺的重要任务之一。即以熙宁寨为根据地,营建其他堡垒,可以起到扑灭西夏的目的。
蔡挺在陕西经略期间,两次与西夏羌人进行交战。两次作战蔡挺均依靠自己的智谋及远见卓识化解,且均以北宋胜利而告终。蔡挺的用“间”活动可以避免本方将士不必要的伤亡,有利于在对敌作战中获得先机,获得战事的胜利。
北宋与西夏之间,存在着众多的部族。他们对宋夏边境十分熟悉,可以为向导,所以宋夏双方都希望能够利用他们的力量打击对方。
蔡挺也清楚蕃民的作用,因而多对这一代的少数民族部落采取优待的政策措施,希望能与蕃部相结合,共同抵御西夏。蔡挺十分善于让蕃部为己所用。在边关多年能取得诸多战功离不开这些战士的功劳,亦是蔡挺的为将之风的体现。
二、蔡挺的为官特点
蔡挺自景祐元年入仕直到元丰二年去世,共为官 45 年,其中 37 年在地方任职,虽熙宁五年被升为枢密副使,但是在熙宁八年时便因身体原因改授资政殿学士、南京留司御史台。在中央任职显官的时间仅仅三年。无论是治理盐政、还是捕捉盗贼,抑或是在陕西治军,都以民为先。
蔡挺为官的几十年间,北宋朝进行了两次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重大改革,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庆历新政的主导者为范仲淹,熙宁变法的主导者为王安石,这两次变法蔡挺都经历了,并且两次变法的主导者与蔡挺有不同程度关系。
熙宁变法之时,蔡挺已为官一方,他的将兵法成为宋神宗推广的新法之一。在改革的大洪流中,蔡挺并没有因循守旧,而是顺应时势,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
蔡氏家族衰弱——以蔡烨、蔡天申为代表
据现存的墓志统计,蔡氏家族的第三代至少有十三人,相对于第二代的四个人,宋城蔡氏家族逐渐壮大,人数增加。但是经历了蔡抗、蔡挺这一代,蔡氏家族发展到达顶峰,正所谓盛极必反,到达蔡烨这一代之后,兄弟众多但却并没有能够超跃前代,宋城蔡氏家族开始日渐衰弱。
一、蔡烨
蔡烨为蔡挺第四子,曾过继给蔡抗,后因蔡挺有疾且蔡抗已有子嗣,故再次归宗于蔡挺。蔡烨为第三代的佼佼者,曾荫补为太庙斋郎,后又进士及第,除常州无锡县主簿,日渐升迁后担任湖南路及广南西路转运副使,秦州知州等地方职务,多在地方任职,经历开梅山、战交趾等重要的历史事件。
蔡烨服阙期满后,元丰二年,短暂监曹州仓米,因其父蔡挺去世再次丁忧。服除后,担任过河东转运判官及秦州知州等职务,直到元丰六年去世,在地方治理得宜,在河东时,曾与陈安石等共治“和籴盐矾坑冶之类”多次得到神宗的夸奖。在秦州时则“治纲领,简节目,而肃于军政,严于治盗”建筑北堤,使百姓无虞。
二、蔡天申
蔡天申为蔡挺第三子,自嘉祐六年以进士入仕至熙宁七年,卒于河北路转运判官任上,共十三年仕宦经历。蔡天申为官期间恰逢新、旧两党党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其不免会牵扯其中。
据现有史料记载可以看出,蔡天申明确支持新法,与王安石交好,因而又被司马光一派评为“小人”。蔡天申支持新法突出体现在他曾上奏推行新的方田均税法。
蔡氏家族第三、四代在政坛中活跃的身影几乎无存。以蔡朦、蔡烨、蔡天申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蔡氏家族成员除蔡烨两任转运副使及秦州知州,所任官职较高外其余人员多为中下层的官吏,几乎都被卷入新旧党争之中,但立场又不尽相同,如蔡烨反对新法,蔡天申却与王安石一派人员交好,赞成新法。
第四代中目前史料中存有具体姓名及所作官职的共有四人,除蔡蕃、蔡安持外,其余人员并未有事迹流传。蔡蕃并未考中进士,因蔡抗遗奏授将作监主簿,年十七补为太学生,蔡蕃这一代蔡氏基本上已经没落,第三、四代蔡氏成员中进士人员数量较少。
据现存的墓志铭则可以发现部分人员在文学上具有成就,如蔡天球曾著《易论》十卷,《孝经》二卷,杂文诗百余篇,蔡蕃编有《鹿革事类》和《鹿革文类》各三十卷,现已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