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一族源远流长,族人名人辈出,还是很令我骄傲的!

虽说我们家是农村户口,但是我们的原始祖先蔡仲可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真真正正的贵族呢。现在就来说说我们家的祖先蔡仲吧,他姬姓名胡,又称蔡仲胡,是周文王之孙,蔡叔度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第二任国君。周文王曾对蔡仲有过很高的评价:“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 意思是“年轻的姬胡,你遵循祖德改变你父亲的行为,能够谨守臣子之道。”作为优秀贵族的后裔,也是很幸运的。

也许你看到这里会在思考,为什么我是浙江人呢?的确,西周的疆土是在现在的山西,陕西以及河南这几个省的黄河沿岸一带。

那么,我怎么会土生土长在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省里呢?其实,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蔡氏足迹已经遍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安徽、山东、湖南、贵州地区。战国时,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发向南进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进入贵州,与当地土著混居,成为当今苗、土家、瑶、布依等族蔡姓先民。秦汉时期,蔡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济阳蔡姓,这是蔡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名人辈出,影响深远。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中原民众大量南迁。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浙地区。唐朝时期,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福建,蔡姓为主要姓族之一,这为蔡姓成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础。 到宋朝时,蔡姓已经散布于江南各地,蔡姓主力已经在福建形成。明末清初蔡姓族人进入了台湾。因此,得益于历史久远的迁徙传播,我也就快快乐乐地生长在了浙江这个山好水好的地方。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用于祭祀祖先或先贤,此外也可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蔡氏也有自己的祠堂,其中只德堂,堂号的由来可追溯到蔡叔度之子,蔡氏二世蔡仲,不计前怨,率德驯善,克庸祗德,周公举为鲁卿士,出治鲁国有方。因此,周成王复封于蔡,以奉祀其父。周成王在其钦命“蔡仲之命”中,表彰蔡仲“克庸祗德”成为“祗德”一词之出处。以后蔡姓族人即以“祗德”为堂号。

当然,说起蔡氏的秘密,当然就得提一提我们蔡氏一族辈出的人才(也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秘密了)。《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入蔡姓历代名人219名,占名人总数的0.48%,排在名人姓氏第四十六位;蔡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5%,排在第四十五位;蔡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3%,排在第四十一位。本人最熟悉的蔡氏名人当属蔡元培先生,他也是浙江人,是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吸引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因此,“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举措,着实令人敬佩。

蔡是炎帝氏中的以长尾鸟为图腾的氏族的族称。这种鸟好杀好斗,直到斗死才肯罢休,在甲骨文中作“杀”解,这个字后来又演化为“刈”。

蔡图腾由两个鸟的图形组成,右边的鸟是蔡的本字,左边的鸟代表炎帝的丹凤,即山雉。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权的氏族,同样也是炎帝族的别称。蔡氏图腾虽说充满斗争性,但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等的优良品质。
作为蔡氏子孙,我倍感荣幸与骄傲。在这么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中,理应力争上游,继续着蔡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