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资讯 > 文章正文
登瀛十八学士蔡允恭
时间:2021-08-02 14:00:38

这是一个充满苦难和凄凉的传说。

崇祯版《海澄县志》卷二十遗事载,“蔡允恭者,唐十八学士登瀛洲之一也。据蔡氏家谱称上世入闽,居仙游,其后再迁泉州,传至大业,即允恭之父也,事后梁,累官左民尚书。允恭入唐事太宗,为学士兼太子冼马,年老赐归,卒于家,葬泉州龙溪县新恩里澳头山后,有御史吴燧大书登瀛二字于墓左大石上,其地因名为登瀛澳,子孙环墓而居,分派立宗,若晋之安海,龙之水头,澄之枫林,埔之碧坑,皆以澳头学士为鼻祖焉”。

图/钟山蔡氏家庙内景

又据龙海枫林《一心堂》蔡氏祠堂碑记载:该祠堂为三房合建,长房士隆,次房国贤,三房国华。长房祖士隆(外蔡)是蔡坑长房豐江蔡(即本文第二条所列六兄弟老大“庆”之子)的分支,明朝万历年间后裔出进士者如蔡思充、蔡国祯。国贤字逢甲,国华字真荣一般认为是允恭之后,或称金浦蔡坑十一世孙。

蔡允恭,生活于隋唐之际,是唐书中存有记载的人物,闽南地区诸多蔡氏将原始祖源与之挂钩,并采用迂回战术将蔡允恭与福建联系在一起,事实是否如此,诚如澄志所加注的“想允恭子孙唐末有入闽者,卒葬于此,遂标上世登瀛为号耳,聊存之以俟考”,谁也不知道。

另据流江蔡氏族谱载,蔡允恭死后葬于龙溪县新恩里屿头,其后裔环墓而居,宋时同安进士吴燧于其墓边大石上书有“登瀛”二字,故屿头也称登瀛澳,这种说法与澄志的写法几乎一致,无非是屿头、澳头地名之差。

很不巧的是,宋以后,闽南沿海名为“屿头”和“登瀛”者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海澄、龙溪乃至同安诸沿海地方。但大部分相关族谱所登载的地名,屿头主要位于“龙溪新恩里”或“龙溪新恩里三都”,即使政区演变不常,但这都可以明确指向海沧,海沧在宋以前属龙溪县永宁乡新恩里,宋以后为龙溪县一、二、三都或一二三都,后世简称三都,明隆庆以后属海澄县第四里和第五里,但习惯仍称海澄县三都。

海沧的屿头事实上也有两处,一个位于嵩屿半岛,另一位于长屿半岛,因嵩屿附近确实存在过登瀛社、屿头社甚至到了今天还有澳头社,且嵩屿电厂内曾有“登瀛石刻”遗存,由此推断嵩屿附近应该就是蔡允恭直属后裔的居所。而距离蔡允恭墓最近的蔡氏聚落为渐美和钟山,他们都源自钟山蔡氏,且蔡允恭的分支派系与钟山蔡氏所流传的分支也非常接近,钟山蔡氏会不会源自屿头蔡呢?

根据灌口东西蔡在清代修谱时搜集的资料,屿头蔡氏早在宋末便已绝迹,只是故事太凄冷,有点惨不忍睹:时宋末三帝之一的宋端宗在泉州遭遇蒲寿庚的闭门羹后,继续一路南逃,途中他们在海沧嵩屿上岸,并于青礁修建临时行宫。休整之后拟重新从海路南下,因随行海舶不足,宋军开始强征海沧当地渔船,屿头蔡氏对于这种野蛮行径发起了抗争,却不曾想竟遭遇屠村的报复。此役中,屿头蔡氏一夜之间消亡,部分得以逃脱者只能外逃保命,其中有一支迁至流会、白坑等地,其始祖因名讳缺失而统称为屿头翁。

因钟山蔡氏始祖蔡景福生于元初,从宋末至元初仍有海沧蔡氏外迁,蔡景福会不会是屿头蔡氏的幸存者,在海沧各地流浪后并最终在与屿头处于同一海湾的钟山定居,也不失为一种可能。





世界蔡氏文化网世界蔡氏文化研究(北京)中心于2014年7月28日在北京成立,是正式登记合法注册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8306529054D。世界蔡氏文化网(http://www.sjcswh.com)由世界蔡氏文化研究(北京)中心主办。世界蔡氏文化网(http://www.sjcswh.com)以弘扬蔡氏文化,传承蔡氏文明为宗旨。世界蔡氏文化网(http://www.sjcswh.com)是一个综合性、公益性、研究性传播蔡氏宗亲文化信息的平台,为蔡氏宗亲服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sjcswh@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