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原揭阳县)新亨镇的仙美村,是闻名遐迩的“腌菜之乡”。仙美村的名字是由原始名“山尾寮(liáo)”谐音而来。以前潮汕地区普通话比较不标准,“山”读为“仙”,"尾"读成“mei”,连贯起来、“山尾寮”就成了“仙美村”。
蔡翘,字卓夫,乳名(族名)义忠,曾用英文名Tsai Chiao,1897年10月11日出生。1919年秋,怀揣“科学救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美国,他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2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生理系读研究生。
在美求学期间,他勤工俭学、曾与多名中国同学合租,大家起伙、轮流做饭。这些同学后来大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如吴有训、周培源、潘菽、杨武之(杨振宁之父)、袁敦礼、张锡均等。
蔡翘就读芝加哥大学期间,蔡翘在生物学图书馆业余服务一年,一天工作2小时。在此期间,他曾与潘菽同睡一床、合盖一被。潘菽字有年,是潘梓年之弟、潘汉年堂弟,是五四时、因“火烧赵家楼”而被捕的32名学生之一。
1925年,蔡翘获得博士学位,因成绩优秀获芝加哥大学金钥匙奖,并被推荐为美国解剖学会会员。在美期间,他发现了袋鼠亚脑被盖间存在未认识的微小核团,并揭示了其视觉与眼球运动功能关系的结构基础。
他把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后,国际学术界将蔡翘发现的大脑版图命名为“蔡氏区”,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生理学界的地位。
1925年夏秋之交时,他回国就聘于上海复旦大学,创建生物学科,执教生物学和生理学;后来,又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创建生理学科,任生理学教授。
蔡翘是我国综合性大学开设生理学课程的第一人。当时,各大学普遍用英语授课,他认为用外语作教学媒介不便于学生吸收和掌握所学知识,更不便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于是他坚持使用汉语教学,自编中文讲义。
为了找到与生理学众多外文科学术语相对应的中文词汇,他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有时为一个词,要和同事、助手反复讨论,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就这样,他用了两年时间完成编写了中文讲义,让我国有了第一本由中国人编写的大学生物系用书《生理学》。
解放前,蔡翘的贡献主要是为中国的生理学的教研做了开创性工作,并在神经解剖、神经传导生理、糖代谢和血液生理等领域都获得重要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蔡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航天医学、航空医学和航海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三航之父”。蔡翘还培养出了童第周、冯德培、张香桐院士等大批生理学家,徐丰彦、朱鹤年、蒋天鹤、沈霁春等也都是他的学生。
1990年7月29日,蔡翘因年高体衰,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全身器官功能衰竭,在北京去世。此去数十年,如去愿蔡翘先生在天之灵安息。
世界蔡氏文化网[世界蔡氏文化研究(北京)中心于2014年7月28日在北京成立,是正式登记合法注册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8306529054D。世界蔡氏文化网(http://www.sjcswh.com)由世界蔡氏文化研究(北京)中心主办。世界蔡氏文化网(http://www.sjcswh.com)以弘扬蔡氏文化,传承蔡氏文明为宗旨。世界蔡氏文化网(http://www.sjcswh.com)是一个综合性、公益性、研究性传播蔡氏宗亲文化信息的平台,为蔡氏宗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