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西安客商慕名找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塔山公园旁的“蔡氏建盏”工作室。刚一进门,就看见一个面容和蔼、浓眉大眼的男子正把刚沾过釉水的建盏素坯沥干,整齐地摆放在木架上。他,就是“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蔡炳昆。
看到客人来访,蔡炳昆放下手中的活计,开始一一介绍起他烧制的建盏。自然、朴拙却自有神韵的“蔡氏建盏”让西安客商惊叹不已,当即下了订单。蔡炳昆自豪地说,今天已有三批客人专程从外地慕名上门求购他的“蔡氏建盏”了。
古窑边建盏梦发芽
今年67岁的蔡炳昆,从小在南浦溪畔的水吉镇长大,村落不远处有一个地方叫“大路后门”,一条黑色龙窑匍匐于山脊,这就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建窑遗址所在地。建窑以烧造黑釉茶碗(俗称“建盏”)著称于世,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享誉海内外。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自此陷入沉寂近千年。
童年的蔡炳昆和小伙伴们上山砍柴,或在草丛里玩耍时,常常能捡到黑瓷片,仔细观察,瓷片上的点点光芒含蓄而美丽,似乎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听着关于建盏的美丽传说,年幼的蔡炳昆常常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工巧匠云集,龙窑喷火,建盏再次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的情景。
迫于生计藏梦想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蔡炳昆有兄妹7人,父亲是个制陶师。由于父亲身体不好,蔡炳昆13岁就正式跟随父亲做陶器。挑土、炼泥、拉坯、上釉……做陶的活计样样不轻松,可是懂事的蔡炳昆不用吩咐,样样活儿都抢着干。他最喜欢的是拉坯,坐在转盘前,泥坯仿佛有了灵性,一番拉、捏、切,泥坯就变成了你想要的家什,特别有成就感。不到三个月,钵头、花瓶、小坛,蔡炳昆早已手到擒来。
大器型的酒坛最难做,一个足有一米多高。刚开始,不是比例有问题,就是歪头,瘪肚,一天下来,手皮磨破了,也不歇一歇。在父亲的指导下,加上不懈练习,不久,他制作的大酒坛肚大口小,模样周正,特别受顾客欢迎。16岁,制陶的的十八般武艺他已样样精通,能和父亲一样拉着满满一手板车的陶器走上百里路程到麻沙去销售,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
蔡炳昆参军入伍;23岁,蔡炳昆退伍,分配在建阳压缩机厂,成了一名制模技术工。年轻的蔡炳昆身上透着一股灵气,又特别爱琢磨,爱动手,不管什么模具他只要看一眼,量一量尺寸,就能做得像模像样,不久就成了车间数一数二的制模能手。
沉寂的梦想被激发
1981年春,建阳瓷厂技术人员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省轻工研究所、省博物馆等专家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烧制成功一批兔毫斑纹的仿古建盏。建盏在沉寂800年后再次受到世人的瞩目。这一事件再次勾起蔡炳昆深埋心中的建盏梦,他开始搜集建盏制作方面的资料,利用业余时间向周围制作建盏的人学习。1995年,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制作建盏。“那时,白天上班,制作建盏全靠晚上,一天只睡3、4个小时。”提起当年的辛苦,蔡炳昆很是感慨。
幸好,做陶的手艺帮了他大忙,拉坯已是轻车熟路,釉水的配制也有共通之处,最难把握的是窑温控制。建盏的黑釉属于结晶釉,建盏的釉色斑纹是“天工”与“人巧”的高妙邂逅,窑温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温度低,花纹出不来,温度高则产生开裂、冒泡……
然而,建盏“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蔡炳昆,他烧制、记录、总结,十几年后他终于烧制出第一批兔毫盏,黑色的釉层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脉络,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似乎所有的辛苦在此刻都得到了回报。
建盏梦扬帆起航
2004年,55岁的蔡炳昆从工厂内退,全身心投入到建盏的研发制作中。老蔡是个爱琢磨的人,用他妻子的话说就是“仿佛对泥巴着了魔。”不管是出门办事还是走亲访友,看到有特色的泥巴,老蔡总要停下脚步,抓起一把捻一捻,看一看,满意的还要带一点回家烧制研究。后来,蔡炳昆又陆续烧制出红、蓝油滴、曜变等,开发了梅瓶、花瓶、盖碗、茶具等多种器型。
老蔡坚持采取传统工艺制盏,制作的每件作品都打上“昆”字款。专家评价蔡炳昆的建盏不仅达到质似,而且达到形似、神似的标准,他的建盏作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大多做“回头客的生意”。
世界蔡氏文化网[世界蔡氏文化研究(北京)中心于2014年7月28日在北京成立,是正式登记合法注册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8306529054D。世界蔡氏文化网(http://www.sjcswh.com)由世界蔡氏文化研究(北京)中心主办。世界蔡氏文化网(http://www.sjcswh.com)以弘扬蔡氏文化,传承蔡氏文明为宗旨。世界蔡氏文化网(http://www.sjcswh.com)是一个综合性、公益性、研究性传播蔡氏宗亲文化信息的平台,为蔡氏宗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