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史话》文中记载:“蔡齐(988-1039),自子思。他的曾祖父蔡绾原籍洛阳,宋初任胶水县令长达9年,为政宽和,与当地人民相处甚好,晚年在胶水安家占籍。蔡齐的祖父和父亲都‘博通经史、善为诗文、乡党称其孝友。’蔡齐生长于书香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蔡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以莱州贡士身份赴汴京应中央礼部试。这次考试,首次实行严格保密的‘誉录’法……这次考试的题目是宋真宗亲自拟定的《置器赋》。从1万份答卷中初选的优秀答卷送呈皇帝,宋真宗看到蔡齐卷中有‘安天下于覆盂,其功可大’的语句,大家赞赏,认为有‘宰相器’,见蔡齐‘堂堂英伟,进退有度’,当即亲自定为第一,并连称‘得人’,特地下诏金吾卫士7人,‘清道传呼以宠之’。后世状元照例得到这种‘跨马游街’的殊荣,就是从蔡齐开始的”。
在长岭坡的西坡和东坡,有“先生地”和“八文章”两处景观。相传宋朝大中祥符年间,蔡齐从塾时,曾多次约友在那两个地方诵诗论文,后中状元,那两个地方就因这而得名。老书记说的“先生地”“八文章”,都是我很熟悉的山涧名字,是我儿时经常割草、挖药草经过的地方,蔡齐为老家的山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过去一直好生奇怪,先辈们怎么会在山里起那么两个稀奇古怪且文绉绉的名字?现在想来,若真是因蔡齐中状元后而起名,那就不足为奇了,而要为那两个名字点赞:起得好!山川因状元而美名,状元因山川而启智,汲取山川大地之精华,人杰而地灵,惠泽于百姓。
蔡齐于1039年病逝于颍州,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他写了足有一千字的墓志铭,赞美他“浩然示至公于内外,以进贤为乐,以天下为忧。见佞色则疾,闻善言必谢。”老家知名作家陈传瑜解释说:“这不就是后来《岳阳楼记》中的主要思想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绝对是受到蔡齐的影响,他们是同科同学,在他们的交往中,范仲淹一直把蔡齐当成了自己的偶像,从蔡齐的身上他看到了‘以天下为忧’的品质,并将其写在墓志铭上。但蔡齐对他的影响深远,所以才有了后来登上《岳阳楼记》时的感触。从这个层面上说,蔡齐绝对是范仲淹当时心中的偶像。”
蔡齐与范仲淹乃同科同学,关系甚笃,范仲淹并为蔡齐写了墓志铭,这是由大量史料所证明了的。由老家而蔡齐而范仲淹,我感到如此亲切。其实,我在中学时代就崇拜范仲淹,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背得滚瓜烂熟,尤其是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把它工整地翻译出来:忧愁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快乐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后来便成了我工作和事业的座右铭。我很崇拜范仲淹,我特别欣赏范仲淹的散文风格,我更爱拜读范仲淹的散文名篇,一篇《岳阳楼记》让我学了大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