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探访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迹探访 > 文章正文
蔡氏古民居的雕刻艺术
时间:2021-09-05 08:59:57 作者:若愚

蔡氏后人介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选址处是一个九天仙女掉落琵琶的地方,故而建筑群布局也像一把琵琶。一旦走近古民居,望着那些高高翘起的檐角,隐隐约约似有天籁传来,如此深沉、缓慢而又悠长。


蔡氏古民居的雕刻艺术

古民居每堵外墙墙面,都以红砖精心组砌而成,贴面是各种各样的图案,有万字堵、海棠花堵、人字体、工字体等花样。在迎街的砖面上还有砖錾砌成的隶书体或古篆体的书法,如“忠孝廉节”、“仁义礼智”、“荔谱传家”等,字字端正气派,凹入砖体。仔细看去,红白相生,这字倒又像是一个个小小的迷宫,

蔡氏古民居座座房屋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泥灰雕、砖雕、石雕。这些雕饰采用透雕、浮雕的方法,细腻逼真,富有立体感:门墙厅堂书画点缀,施色有墨、彩、金、素,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篆、隶、行、楷,各具韵味,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匾额如书卷、扇、菱,别具一格;窗棂镌花刻鸟,千姿百态装饰巧妙;门窗圆、拱、菱、方,多式多样。这些既沿袭保留了传统的闽南民居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仅依靠群体的布局、空间的大小变化、房屋的整体形象来传达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更依靠建筑装饰如雕刻、绘画、色彩等来进一步提升其精神境界。单说雕刻艺术,据介绍,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内有6种雕刻之多,分别是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剪雕和一种奇特的、至今未有专家能考证出的雕刻。


在现存较完整的16座宅第中,随处可见大量出色的砖、石、木雕作品,主要用于外装修,如大门门楣、正门屋檐下、墙壁、外墙基、柱础等处,雕刻方式有线雕、浮雕、半透雕、镂空雕、阴刻、阳刻等,图案精美绝伦,富有立体感。在醉经堂、世双厝等处都有整幅的砖雕,图案大部分为麒麟、凤凰、松柏、牡丹等,传递出一种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

蔡氏古民居所有宅第的大门,几乎都要由门槛、门斗、门钹、门当、家冠、门神、诗书、壁雕等组成,名目众多,工艺之繁琐可想而知,但建筑群的主要设计人蔡资深对于细节的刻画相当卓越,大门上用砖、石、木雕来表现鱼虫鸟兽、传说故事、图腾符号等等,一应俱全,栩栩如生。一扇门简直就是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令人啧啧称奇。

在俗称“水车堵”的位置里,还有许多泥塑,表现内容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浮凸有致,形象传神。在外窗顶山墙面塑有玉佩卷、古钱币等形式的灰泥塑花图案。屋脊和厝正面护栏上也是装饰的重点,工匠们将彩色瓷碗“剪”碎(摔碎),根据碗壁的不同曲度和色彩,选择合适的碗片贴于泥塑之上。这就是所谓的“剪雕”。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剪雕其实是泥塑雕的一种。

在古民居内,还发现了一种源自闽南的奇特雕塑工艺。这种雕塑工艺看来,在手法上似乎糅合了泥塑雕和剪雕技艺,而在图案的设置上,青花瓷瓶是中国风;鱼尾狮、青麟等带有浓郁的南洋味道;龙涎香炉等又反映出伊斯兰艺术。可谓五味杂陈,别具一格。

古民居内的许多泥塑画、木雕画、石雕画其实都“大有文章”,或是来自民间故事,或是来自神话传说,有的甚至是对经文书籍的诠释。像模仿汉代石雕的“送别书生”,讲的是民间贤妻送夫进京赶考的故事;青石雕“八仙过海”讲的是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柱墩雕“喜鹊和梅花”则是表现谚语“喜上眉梢”;还有户楣雕“苟完”,出处是《论语·子路》,自有知足常乐的人生理念在其中。这些雕刻画刀法老练,刻画传神的顶尖技艺,形成独特的欣赏格调。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以家族为中心建立的建筑群,强调宗祖的“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敬宗收族、养老扶幼的主旨十分明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等级、伦理,注重人对环境的感应。从蔡氏古民居内那些沉默不语但又线条分明的雕刻中,我们隐约能读出建筑设计者当初煞费的苦心。因为这些雕刻中的灵魂已跃然石上、木上,细说着浩如烟海的良言箴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sjcswh@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