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初秋的七星关区长春堡镇蔡官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七星关区长春堡镇蔡官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引领产业发展,着力激活各类生产要素潜力,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破解了村党支部弱、群众散、产业衰等现实问题,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助推了乡村振兴。
走进蔡官村蔬菜大棚,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村民忙着除草施肥,等待下一季的丰收。
“我们主要种植花菜、香菜、菠菜和茼蒿菜等品种的蔬菜,今年年初开始种植,已经收获了一季。”据基地负责人王如燕介绍,该基地有大棚123个,一年可收成二至三季。
为了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统筹解决产业选择和市场销售难题,蔡官村党支部立足市场需求和产品实际,采取“农校对接”“农企对接”“订单农业”等方式,帮助村民打开销售市场。
“大棚里面一季可以产50吨,主要销往六盘水、贵阳、云南等周边城市及毕节城区。”王如燕说,目前,基地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种植,共带动全村20多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我们村所辖7个村民小组,共684户2683人,耕地面积2776.46亩,林地面积5440亩,长期以来,村民以种植洋芋、包谷为主,耗费人力、收获期长、经济收益低,如何打好产业结构调整战是村党支部的重点工作。”据蔡官村主任助理钱秒介绍,为了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蔡官村党支部成立了合作社,通过“两包一干”的方式,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帮助村民解释政策、筛选项目、理清发展思路。
“两包一干”即合作社统筹产业选择、资金资源筹措、技术培训服务、运营管理“包前端“,统筹市场销售开发“包终端”,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实体产业,大力推动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
“两包一干”模式不仅解决了合作社“不会干、不敢干、不想干、不能干”和“群众单打独斗”的问题,还突显了党组织对实体经济的引领导向作用,持续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促进群众致富增收。
自2018年以来,蔡官村党支部以“一菜、一果、一菌”为主导产业,发挥4个党小组、43名党员、2名后备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累计发展刺梨540亩,各类蔬菜150亩,食用菌8万棒,带动全村124户脱贫户稳定就业增收。
在发展脱贫产业的同时,蔡官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优势,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018年通过资金入股毕节盛丰公司,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7万元;2020年,新建扶贫车间一个,以场地出租的方式收取租金,每年创造集体经济1万元以上。
“政府在资金、场地、人员招聘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走进杰迈电子扶贫车间,一台台绕线机飞速旋转,30多名工人正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
车间管理员卯梅一边绕线一边介绍,该扶贫车间创办于2017年,主要从事高频变压器生产,产品对口销往广东、湖南、南京、山东等地和东南亚国家,年销售收入400万元,目前带动了本地150多人就业。蔡官村的扶贫车间系公司的第2分厂,现有工人19名。
“工厂就在家门口,能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挣钱持家两不误。”谭思香是蔡官村村民,家中有四个孩子,家庭条件困难,扶贫车间的开办,让她实现了从“农家女”到女工的转变,不但每个月能领到2000多元工资,还能学到相关技术。
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蔡官村还实施了“5+1”工程,完成河道治理1800米,排洪渠530米,机耕道860米,便民桥2座,安装路灯76盏,全村入户路全部硬化,大大提升了百姓生产生活水平。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蔡官村主任助理王松表示,近几年来,蔡官村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带领贫困群众实现了稳步脱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周边的老百姓和脱贫户走上致富之路。下一步,他们将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再发力,为接续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增强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辟强村富民路。据统计,目前,七星关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达978个,村级集体经济积累3.15亿元。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群众三方形成了满满的利益联结体,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持续增收、人人有致富门路的新格局,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