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称关于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这个说法,目前安徽省官网与安庆市及其下辖县官网关于介绍黄梅戏截然不同,这段时间抖音黄梅戏火了,但评论区也火了,网友对起源地的争议不断,想请问下,黄梅戏鼻祖蔡仲贤可以考证吗?
安庆市数据资源局回应称,该提出的问题可以考证,具体依据和结论见中国戏剧出版社《黄梅戏起源》一书。现将原文摘抄如下:
蔡仲贤,字国清,男,1866年出生于望江麦元乡蔡家大屋,是安徽黄梅戏老艺人中的早期著名演员,不少老艺人称他为祖师爷。蔡仲贤原是砻匠。他家乡蔡家大屋有徽班,不仅在本地开展演出活动,还远到福建等地献艺,颇负名气。戏班成员多为本村本族成员。蔡仲贤自幼受熏陶,少年时即在戏班中学戏。徽戏班演出时搭演的黄梅小戏便由他创编自演。他十八岁时,已成为黄梅小戏中响当当的角色了。他以演旦角为主,兼演其他行当,或赶其他角色。四十岁时成了黄梅戏行行都精通的“好佬”,在太湖、望江、怀宁一带非常有名。慕名拜在他门下向他求艺者甚多,后来成为黄梅戏著名演员的胡普伢、杨润保、胡玉庭、董焕之、徐汉卿、徐雨文等,均曾受其教诲。1921年蔡仲贤想把平生技艺传给后人,曾在家乡附近犁弯塘办科班,致力于课徒授艺。郝正祥、郝青楼,郝好伢、孙伯清等投拜其门下。后因当地官府禁演“花鼓淫戏”,科班被取缔。他为生活所迫,虽年近花甲,又被迫参加戏班演戏。他晚年仍和徒子徒孙们从事黄梅戏活动。他活了约九十岁去世。
蔡仲贤为人正派,戏路宽,戏德好。从一末到十杂,他无所不精。他的唱腔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能够把握人物内心世界,准确塑造人物形象。并能将微调融合在黄梅戏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唱《白蛇传》和《乌金记》,他和一般人唱法有所不同,独具风格。他一直重视当地民间曲调,故在许多唱腔中有不少曲调是望江民间曲调的再现。胡玉庭师承并发扬了这种兼收并蓄的做法,将《莲花落》、《五更天》、《时辰调》的旋律都加以吸收,使望江的黄梅戏具有更加浓郁的乡土色彩和生活气息。
蔡仲贤虽在艺术上造诣很深,成就很大,但在旧社会仍免不了饥寒交迫,一生坎坷,晚景十分萧条,只有依靠侄儿和门徒救济,留戏班中养老。《蔡氏家谱》说他“放丧失考”。一代名伶,竟湮然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