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被国家确立为中国第三个也是西部唯一一个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原名称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从此,这个西部的小省区在国内葡萄酒行业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众多行业内专家公认的“中国最佳葡萄酒生态区”。宁夏政府随即将葡萄产业列为全区十大优势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葡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提出发展80万亩优质酿酒葡萄的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由政府牵头并组织成立的“葡萄产业协会”。这一系列举措,使宁夏葡萄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国内葡萄产业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吸引了诸如张裕、长城、王朝等许多国内外知名葡萄酒企业落户宁夏。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各级组织、企业和行业同仁的努力,但更离不开将一个人的半生奉献给了宁夏葡萄产业的拓荒者,她就是中国葡萄酒行业十分熟悉的宁夏葡萄产业协会副会长、宁夏西夏王葡萄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蔡晓勤。
从濒临破产的小企业走出宁夏葡萄酒第一人
宁夏发展葡萄产业始于宁夏农垦。20世纪70年代,宁夏农垦玉泉营农场在全区第一家引进酿酒葡萄进行种植,并在中国葡萄酒界泰斗郭其昌先生的主持下,于1985年建成宁夏第一家葡萄酒厂——宁夏玉泉葡萄酒厂,这在国内葡萄酒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较早的葡萄酒厂之一。由于体制、机制、市场等因素,宁夏玉泉葡萄酒厂到1995年已是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已定植的7000多亩葡萄也仅剩下不到3000亩。1995年12月初,时任宁夏农垦银川糖厂总会计师的蔡晓勤临危受命,走上了葡萄酒厂厂长的位子。时值年终,企业无米下锅,工资欠发,职工情绪低迷,外来要债的络绎不绝。但困难并没有吓倒这位一贯不服输的女强人。她一面认真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在厂内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确定了“抓管理、创名牌、拓市场、增效益”的十二字经营方针。另一方面,上下奔波于政府、行业主管和银行等部门,并发动职工个人借款,为企业筹措到了启动生产的救命资金,马不停蹄开发新产品上市,并亲自上内蒙、甘肃和宁夏推销产品。皇天不负有心人,元旦、春节不仅让职工领到了二个月的工资,补交了部分税款和利息,理顺了社会关系;还使企业恢复了运转,实现了1996年的开门红。到年末,就实现了企业产销翻番,扭亏为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工增收的良好业绩。
随后,蔡晓勤带领企业一年一个台阶的往前奔:1998年西夏王葡萄酒业公司率先在中国西北同行业中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宁夏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被中国食品协会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据2000年国内贸易部权威机构市场测评结果表明“西夏王公司的产销量增长速度居全国第二位”;2001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效益先进单位”;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2年“西夏王”干红、干白葡萄酒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免检产品”;2004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确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为此,被业内人士称为“宁夏葡萄酒行业第一人”的蔡晓勤同志,2006年被中国葡萄酒协会、中国葡萄协会授予“葡萄与葡萄酒行业杰出贡献”奖。
从贴牌生产到创出宁夏名牌“西夏王”的缔造
宁夏玉泉葡萄酒厂建厂多年,只是以给别人贴牌生产和自主生产一些低档次的甜型酒为主。1996年,在蔡晓勤的主持下,公司解决了干白、干红质量问题,并相继研发生产了“枸杞利口酒”、“桃红”葡萄酒、“枸杞”保健酒等一系列产品。并确定了以原产地地域之名“宁夏”取它的古国“西夏”之称,永举宁夏葡萄产业之帅旗创意,将“西夏王”做为公司自主品牌进行打造。并设计了富有健康活力的民族战士勇往直前,具有开创精神的“西夏王”LOGO。将“葡萄美酒西夏王,浪沙淘尽始成金”做为企业的核心理念。随之组建了专业营销队伍,拓展国内外市场,使“西夏王”牌葡萄酒从名不见经传到畅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做出了骄人的业绩,为宁夏葡萄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2000年8月法国国际名酒博览会上干红荣获金奖;2002年进入钓鱼台国宾馆成为宴会用酒;在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四次蝉联“名牌产品”称号;1997年“西夏王枸杞利口酒”荣获国家食品协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西夏王产品销售量曾获得中国葡萄酒市场综合占有率排名前七位的佳绩;2008年在“第二届中国葡萄酒经济年会上“西夏王”被评为“2008年最具竞争潜力葡萄酒品牌”,宁夏葡萄酒也从这儿走向了世界。短短的几年,“西夏王”品牌已成长为国内葡萄酒业的一枝新秀。这其中,凝聚着企业领导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从西部小省创出中国葡萄酒优质产区的推动者
在对国内各大葡萄酒产区和知名企业进行了多次考察后。蔡晓勤认定:要想使宁夏葡萄酒做强做大做实,做到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前列,仅靠宁夏各企业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必须加大对产区的宣传,让国内外大企业知道宁夏这广袤的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养育的葡萄可酿造出世界级的葡萄酒。吸引知名大企业投资,形成集群效应,方能实现宁夏葡萄产业跨越式发展。
因此,蔡晓勤曾多次到国家各部委、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及与葡萄和葡萄酒有关的单位,在多种场合下不厌其烦地宣传宁夏产区的优势,将国内外专家多次请到宁夏考察、论证。1997年,将当时已决定在其他省召开的全国第四次葡萄科学研讨会搬到了银川召开。与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通过对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酿酒葡萄所具有的资源条件和葡萄酒质量进行综合对比后,得出一个公正的评价:贺兰山东麓是中国酿酒葡萄的最佳生态区之一。这也印证了行业著名专家欧阳寿如老教授1996年在考察玉泉营(宁夏农垦所属企业玉泉营农场)基地预言:“中国的葡萄酒从长远安排和战略上看,一定要走向北部、特别是西北,这是我们国家很有前途的高档葡萄酒基地”。2008年初中国葡萄协会会长、国家保鲜中心副主任修德仁教授来银考察时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代表了中国本土葡萄酒的发展方向”。
有了行业结论和专家的评价,蔡晓勤不失时机的给政府进谏纳言,希望政府尽快向国家申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并积极参与申报工作。在自己企业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无偿提供人、财、物;毫无保留地提供本企业及个人多年积累的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地理、土壤、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宝贵资料和“玉泉”牌葡萄、“西夏王”牌葡萄酒等技术资料;并亲自带领本企业人员,协助申办部门到贺兰山东麓现场勘察确定区域。通过两年不懈的努力,终于使这一愿望得到实现——宁夏贺兰山东麓被确立为“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这一殊荣的取得,使宁夏葡萄产业踏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仅4年左右时间,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就增加了10万亩,是过去20年种植面积的总和,而宁夏的葡萄酒企业也从20世纪90年代末不到3家迅速增加到20多家。2005年,蔡晓勤听说张裕公司要在西部建基地的消息后,立即飞往烟台张裕公司进行接洽。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促成了张裕公司与宁夏农垦的合作,坚定了张裕在宁夏建厂的决心。张裕葡萄酒落户宁夏更坚定了宁夏党委、政府将葡萄做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信心。
踏破贺兰山阙酿高端中华产地酒的企业家
随着国内葡萄酒市场从品牌竞争转向产地竞争高端葡萄原酒资源的稀缺,已成为国产葡萄酒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总面积199.5万亩,可利用面积150万亩,而宁夏农垦15个国营农场,就有10个农场位于该区域内,拥有可利用面积50万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宁夏农垦葡萄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蔡晓勤亲自主持了宁夏农垦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建设3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配套建设17万吨葡萄酒加工集群,打造“中国葡萄酒都”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评审。又一次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的肯定:“这件事一定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务求必成”。作为宁夏葡萄酒行业的领军企业和领军人物,有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有农垦局党委的支持,有社会各届的帮助,有葡萄产业员工的努力,当年就完成了16000亩葡萄基地的定植任务,这是农垦近7年建设基地的总和。为将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自然优势尽快转变为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企业增收、职工增效、示范作用增强的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