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安源)煤矿的开办和株萍铁路的建成,促进了湘赣边界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观念和生产关系的变更。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产业工人达17000余人,加上家属约有10万之众,为以后的中国革命埋下了种子。
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
中国民主革命第一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为什么选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和醴陵呢。这里将用很大篇幅为大家介绍下前因后果:
1903年,黄兴在长沙组织华兴会,刘揆一和刘道一兄弟两人加入。他们注意到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沿线是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而醴陵的马福益是湘赣哥老会的会党领袖,会众达十万。尤其是在近代中国产业工人聚集最多的萍乡煤矿中,势力影响极大。1905年,他们与马福益一起商议策划长沙起义,后由于走漏风声,起义流产。
1903年,有一批萍乡学生赴日本留学,因与湖南醴陵和湘潭等地毗邻,三地留学日本者达数十人,成为同盟会的骨干。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担任总理,湘潭人刘道一和来自江西萍乡的蔡绍南,分别成为十九名干事的第一和第二负责人。可以这样说,以萍乡、醴陵和湘潭学生为骨干的中国同盟会,也会影响中国同盟会的决策,侧重于湘赣边界策划武装起义。
接着介绍的是:萍浏醴起义领导人之一的蔡绍南,是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高田村人,生于1865年,青年赴日留学。
1906年,长沙起义失败后,受黄兴的指派,蔡道一和蔡绍南回国,联络会党、新军寻机策划起义。蔡绍南试着先潜回家乡萍乡上栗刺探情况,在家乡他熟门熟路,经人介绍认识了魏宗铨,以其开的全盛纸笔行开展革命活动。并马上与萍浏醴哥老会总首领龚春台接上头,一拍即合。他们随即与周边哥老会联系,特别是马福益的旧部:萍乡(安源)煤矿首领肖克昌和醴陵哥老会首领李金奇,在安源矿工中影响较大。
6月,蔡绍南与各首领在萍乡上栗镇斑竹山慧历寺召开了起义动员会,指挥部设在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和湖南醴陵市富里镇共管的麻石街龙王庙。
12月4日,在刘道一和蔡绍南的领导下,萍浏醴起义在麻石街爆发,宣布起义檄文,宣布起义的目的是建立民主共和国。由于起义仓促,各股势力意见不一致,导致起义失败。事后,清政府进行清乡,起义军前后被杀者总计一万多人,以家属为担保,追查起义人员,由于受株连遇难群众达两万多人。
起义失败后,蔡绍南逃往广西昭平县隐姓埋名。1910年7月13日病逝,时年45岁。
萍浏醴起义,是太平天国之后的最大武装起义,也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是以萍乡(安源)煤矿矿工六千人为主力,也是 中国工人阶级参加大规模武装起义的最早记录。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枪,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