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
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艺术 > 文章正文
蔡祥军:把情感寄于笔下托于纸上
时间:2021-11-16 09:08:40

中国书法的本质是抒情,优秀的作品总能以情动人。中国的书法艺术更讲究法外求法,妙在有法无法之间。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不仅是中国禅宗的心法,也是艺术的心法,更是影响了中国千年的一种艺术思维。中国书法也有三个层次:一是方正停匀,点画不差;二是铸碑帖,能出己意;三是技进乎道,以有限笔墨尽万象之美。受中国儒释道文化的影响,蔡祥军教授的书法作品呈现出来的艺术观照就是:感情饱满,气象万千。若是仔细品读,其笔下的绵里裹铁、刚柔拙巧、筋骨俱备、潇洒俊逸等韵味更是让人阅后有一种心生喜悦、豁然开朗的精神感受。

               

蔡祥军(蔡君),山东曲阜人。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书法家。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兼任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华夏美术》主编,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兼职教授、业界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研究员,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教授,山东职业学院人文社科专家,泰华智慧城市集团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高级书法教师,山东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

蔡祥军对中国书法的“真、草、隶、篆”各类法门皆有涉猎及研究,尤善行书、草书。在他看来,行书、草书最能达人性情。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越;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在孙过庭的《书谱》中,虽然就书法的各个门类都做了概述,但是他最推崇的还是行书、草书。蔡祥军也是受此文化思想影响颇深,他在行书、草书上付出了更多的时间进行了训练与钻研。

“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这两句话是对中国美学的最高概括。在蔡祥军看来,所谓神明,不是普通人们口里的那种迷信。他看来所谓的神,虽无形无质,然又能在生活、工作等时时处处发挥作用曰“神”。神能支配思想,神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甚至宇宙观。明,则是神之作用落地到实处,让你在生活中、工作中、艺术创作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发挥,能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蔡祥军常说:“凡艺术皆贵于想象。而这些想象就是你平素观察、构思的积累,这些积累能让你在某一瞬间被触发出来,表现在纸笔之间。人的情感不外乎喜、怒、哀、乐、愁。一个人的情感在观天地、看山水、读春秋时,似乎都能有所依托。但是,寄之于书法线条,让书法线条具备人类情感则难之又难。因为,一难是必得以汉字为载体,而非鬼画符;二难是点线须合技法要求,而非随意挥就;三难是要除去执著心,而不可有意为之;四难是要有真性情,不能故作声势;五难是胸中要广纳万象,而不能就字写字;六难是若不积学养气,下笔一定虚脱。”蔡祥军就是按照“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美学思维在书写自己的真性情,把情感寄于笔下,托于纸上,创作出了一幅幅让人赏心悦目且情感充沛的书法作品。

     

白石翁曾说过:“画者,寂寞之道也”,此言极是。一个艺术家,若穷其毕生心力积其所学,尚难成气候;更何况若是他心境浮躁,功利心太重,看风向、赶时尚,这样怎么能成为一名优秀艺术家呢?反观蔡祥军,他喜独处,远尘嚣,爱阅读。在独处中,他修炼了自己的心性,在阅读中,文化滋养了他的精神。这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让其笔下的书法更具气、韵、意、趣、静、逸,更加上勤奋使然,他的书法日新月异,隐隐然仿佛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书法虽为小道,但亦可窥测鬼神之事,映射天地运转之玄机。一个艺术家的心量应该是无穷大的,品读蔡祥军书法:方寸之间,飞沙走石,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一幅小小的书法作品中,在由线条组成的墨色世界里,我们甚至可以窥见一个浩瀚的宇宙。

在书法界,技术与艺术的区别在于:技术可以全凭手上功夫达到,艺术则须靠修养的深度。纵观蔡祥军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艺术经历,其对中国的诗歌、音乐、书法、历史、绘画、舞蹈都有一定涉猎及研究。他善于在自己的作品里面营造一种气氛,观赏者在与他书法对话时总能感觉到他的书法里面有一种气氛在感染着你,而这种气氛的构成会因观赏者的性别、学历、修养、年龄、肤色的不同而不同,唯一相同的是这种气氛能感动你、打动你,让有一种你怦然心动的感觉。

中国书法就是意与趣、法与理、技与道相生相成、水乳交融的一种境界。蔡祥军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艺术家,我们祝愿他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好能与当下时代气息、时代脉搏相生相成、水乳交融的作品呈现给我们,开启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艺术时代。

      蔡祥军简介:蔡祥军(蔡君),山东曲阜人。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书法家。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兼任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华夏美术》主编,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兼职教授、业界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研究员,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教授,山东职业学院人文社科专家,泰华智慧城市集团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高级书法教师,山东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sjcswh@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