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资讯 > 文章正文
蔡长友:自强自立的“牛”生活
时间:2021-11-26 14:50:12

蔡长友是关坝镇田坝村大岗社人,今年47岁,个子不高,却有着女子能顶半边天的坚韧和毅力。命运让她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打击和磨砺,但乐观积极的她,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让凄风苦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阳光灿烂。

时间回到11年前的大年初二,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候,蔡长友却经历了人世间最痛苦的生死离别。那天,她的丈夫开着面包车去接娘家亲戚,谁想在回来的路上却出了车祸——车子冲下了200米高的悬崖,车上9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她的丈夫、娘家的二哥和4个侄儿侄女,6位亲人从此阴阳两隔。

     

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蔡长友,虽然精神有些恍惚,但在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她还是坚持料理完亲人的后事。

看着家里刚刚建好的二楼框架,想着身上背负的5万多元外债,再看看年仅4岁的小儿子和12岁的女儿,蔡长友又一次流泪了。她得担起这个家,为一双儿女撑起一片天啊。

小儿子时不时地问她:“妈妈,妈妈,爸爸去哪儿了。”她总是回答:“爸爸到很远的地方打工去了,暂时回不来。”她告诉女儿:“爸爸没有了,还有妈妈,妈妈会撑起这个家的。”她把坚强留给了子女,却把泪水留给了自己。她知道,她成了这个家的主心骨,如果连她都低头放弃,两个孩子的未来就没有了希望。如何还债、供孩子们读书、让生活继续……她一件件一桩桩地盘算着,她没有公婆,就只能把孩子托付给婆家残疾的二嫂,独自一人背井离乡打工挣钱,为的是把这个家支撑起来,把欠的债还清。

在外打工,没有高文凭,没有从业经验,她把吃苦耐劳当作自己最大的本钱,下决心一定要坚强起来,决不向困难低头。她当过销售员、餐馆服务员、工地打杂工,工资都不高。每个月的工资,除了补贴孩子和家用,剩下的全部存起来,自己往往靠啃馒头、吃咸菜维持生活。打工4年,终于,她还清了所有外债。

2013年,娘家人见她一个女人家拖着两个娃生活艰难,便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她掂量着自己的境况,提出了最简单的要求“只要对我两个孩子好就行”。她有了新家,但丈夫没文化、没技术、更没存款,还带来了一个9岁的女儿(小玉)和2000多元的负债。再添两张嘴吃饭,这个家庭的负担就更重了。但生活总要继续,她相信只要夫妻同心、吃苦耐劳,就一定会把日子越过越好。

重组家庭难免磕磕碰碰。小玉从小缺乏母爱,又随着父亲来到这个新家,人生地不熟,很没有安全感,逆反心理很严重,动辄就自残。但蔡长友不放任、不放弃,对她比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还有耐心。小玉胆子小,不敢单独睡,睡觉时就让小玉挨着她睡。小玉总是流鼻血,医院治不好,她就四处打听偏方、找药来治好了小玉的病。蔡长友用真诚、善良和母爱融化了小玉心里的坚冰,小玉也打心眼里把她当作自己的妈妈,一家五口其乐融融。她的家庭生活有了亮色,但三姐弟的生活及学杂费却成为压在夫妻二人肩上的千斤重担。

2014年,蔡长友家因学致贫被评为建卡贫困户,但她却说:“我不想当贫困户,不想给国家增添负担,也不愿意欠别人的情,我怕孩子们以后会被人瞧不起。”在镇村干部的劝说下,她勉强接受了。帮扶干部的细心帮助,让她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孩子上学有了保障,免学费,补助生活费,还有爱心午餐,农业生产也有了保障,镇政府还免费提供了肥料等生产物资,她感觉自己不是孤军奋战了,这极大地增加了她战胜困难的信心。

村干部、帮扶干部经常到她家走访,了解她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孩子们的学业,还为她丈夫介绍了工作。就这样,丈夫、孩子、热米饭,让这个家庭渐渐步入正轨,生活变得正常而安稳。

但好景不长,2015年煤矿关闭,丈夫失业,家庭再次失去了固定收入。蔡长友和丈夫商量:“我们怎么办?怎么来养活这个家?总不能一辈子靠政府扶贫吧!我们有手有脚,我们一定要靠自己努力,找到脱贫的路子。”丈夫曾经帮人做过肉牛生意,这启发了蔡长友。她同丈夫商量:“要不,我们就养牛来卖吧!”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扶贫干部,咨询了相关的政策后,决定利用扶贫贷款发展肉牛养殖。

2016年春节后,在镇、村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她成功申请到了1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并向亲戚朋友借了10万元钱,成功注册了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长友肉牛养殖场,建起了牛圈,一次性购进了20头西门塔尔肉牛的牛犊。

买牛容易,养牛难。没有专业知识,她就自己学。她学会了给牛防疫、治病,打针、输液、灌药样样能行,牛的饲料、饲养、习性她一个不落,搞不懂就四处请教。

凌晨四点半,她就起床给20多头牛配置草料,每天都花费10多个小时,打扫圈舍、给牛洗澡……。遇到牛生病,要打针、输液,她就和丈夫轮流守候,要知道,牛也怕打针,会抬起粗壮的牛蹄子踢人,她和丈夫经常是左脚没好,右脚又肿了。曾经村里有几户人家也想养殖肉牛,但向他们打听过养牛的过程后,就没有了下文。就是这样一条别人都不看好的艰辛创业之路,蔡长友和丈夫却一路坚持了下来。

“蔡长友两口子对牛好,他们养的牛油光水滑、膘肥体壮、干干净净的,一看就很健康!”这是大家的评价,是蔡长友夫妻俩起早贪黑劳作的成果。

艰苦的付出有了回报。2017年初,她还清了上一年的全部贷款,赢得了微企补助2.7万元。2019年,她一次性还清了向亲戚们借的10万元资金。蔡长友有她自己的“养牛经”,主要是诚实守信,坚持用牛草、麦麸、酒糟等作为牛的主要饲料,不用添加剂,养出来的牛肉质好,经销商都抢着要。

现在,蔡长友的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从事销售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小的两姐弟都读高中了,学习非常努力。眼见国家的脱贫帮扶政策越来越好,夫妻俩合计着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扩大养殖规模,这样年销售额就可望达到45万元了,届时就能真正实现她的脱贫致富梦了。

蔡长友常常说:“我能有今天,真心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好的政策,也要感谢所有帮助我们的人。我不想当贫困户,现在我已经脱贫了,下一步我还要争取致富,能帮助到更多像我一样困难的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sjcswh@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