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锦州市文联、锦州市作家协会、凌海市文联、凌海市作家协会,共同组织16名作家来到凌海市温滴楼镇开展采风活动。为进一步发挥红色英雄城、生态新凌海的红色基因传承作用,凌海市文联、凌海市作家协会开展“爱凌海、颂家乡,喜迎建党一百年”系列采风活动,旨在用文学的样式讴歌凌海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及各项事业取得的光辉业绩,为建党一百年献礼。为加强采风力量提升活动质量,特别邀请锦州市文联、锦州市作家协会参加采风活动。在温滴楼镇,作家们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到明长城遗址、规模化康养项目疗养院、三变改革光伏扶贫工程、龙王山水花园、美丽乡村梯子沟、生态闭环和红色旅游线路、翠岩山、岩井寺、正在建设的锦州北站、规模化满族刺绣等处,了解“三变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幸福生活,了解党的惠农政策给山乡带来的巨大变化,深挖红色历史资源,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获得第一手鲜活、生动的文学创作素材,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接地气、沾土气、冒露珠的文学作品。特此编辑推送出13位作家采风文学作品,让广大读者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美丽乡村”的变化。
翠岩山辽西的桂林
作者:蔡雨艳
有人说,人一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说走说走的旅行。
那年夏天,朋友说要带我去一个好地方。我没来得及换衣服就跟朋友去了翠岩山。
翠岩山奇丽俊美,我很震撼。这里群峰秀丽,奇石巧叠如桂林的山,起伏山峦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我居住的锦州城有这么美的地方,真是邂逅太晚。
锦州温滴楼满族镇西北十三公里处,有一座嶙峋的群山,呈金黄虎皮色,奇而秀丽,它就是有名的翠岩山,讹称哑巴石。如果石头会说话,一定会说出翠岩山的前世今生,无论肖太后居住过的地方,还是当年的兵马场,或是琴声识知音的故事,都会娓娓道来。
翠岩山寺依翠岩山而得名。翠岩山寺山门面阔三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底层檐下书有“翠岩禅寺”四个大字。山门外,一对狮子,双目圆睁,鬓毛卷曲,一只脚踏球,蹲踞在须弥座上,神奇无比。气势恢宏的山门,加上两边的高墙,把院落包裹的严严实实,从外面向里窥探,只能看见寺院背后高耸的青山,在山石的映衬下,古寺愈发威严壮观。
翠岩山屹立了千年。良好的生态环境使2棵古槐已千年, 4棵枫树也有600年了,山与树相拥在一起,地老天荒。
清末光绪年间,锦州知府文超游历翠岩山时,即兴写下了“山似桂林石,千川只欠桂林水”的诗句。
翠岩山,天生的美貌,众峰倒立,拔地而起,山上怪石嶙峋,各具特色,有的形如神龟,有的状如玉兔,有的如两只青蛙在开会,有的形如大象头,有的像在浩瀚的沙海中休憩的骆驼。在山的东南角,耸立一巨石,像思念游子登高远眺的老人。几块大岩石组成一座巨大的黛色屏风,不凡的神韵,谜一般的前世今生,赋予了它卓然超群的气势和风骨。
据耶律楚才写的《燕歌行》中记载,锦州西北有嵯岈山(翠岩山),山势峥嵘,其东西坦荡无垠。辽穆宗、景宗实于此操练兵马,契丹在此排兵布阵。
传说明正统年间,都指挥李贞于嵯岈山一带围猎,远见群山如翠堆成,信口说:“真乃翠岩山!”于是,翠岩山之名就取代了嵯岈山。群山之坳有一历史悠久的古庙清胜寺,清胜寺即以山为名称之为“翠岩山寺”。山之东侧有寺庙两座,一在山脚下,一在半山腰,人们称为上、下院(殿)。下院名翠岩山寺,上院名玉皇阁,两院之间有依山开凿的小径蜿蜓相通。晨钟暮鼓响了千年,山与寺相得益彰。
翠岩山石呈褐绿色,夏秋之季,青苔密布,峰峦苍翠,景色如画。
翠岩山空旷幽静,早在汉代就有僧侣修筑庙宇,古时的飞檐翘角早就成了烟尘,今仅存有下院的清朝帝王题写石碑两座及上院的玉皇阁大殿外壳,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翠岩山以翠色闻名遐迩,最美的自然是枫叶 。玉皇阁外遍植枫树,金秋时节,枫叶红了,皆如心状,足赤无暇,而且那枫叶与情有关:我是你的唯一!相思枫叶丹。在最恰当的时候送你一幅最美的画卷。
青青翠色入眼中,山似桂林水却空,人生难得佳景遇,半入行囊半眸中,是我这次采风偶得诗句。
作者:蔡雨艳
蔡雨艳,系中国民主促进委员会会员,锦州市政协滨海新区工委特聘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锦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小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在《中国铁路文艺》《鸭绿江》《小说林》等报刊发表作品。作品被《读者》《小读者》等转载,并多次获奖,出版散文集《咬月牙儿》。锦州市最佳读书人,事迹被收入《中国教育界名人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