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尔佳氏石廷柱之子石琳在康熙中期担任两广总督,勤政爱民,被称石佛。北京也有地名石佛营,传说为石廷柱驻军之地,因为石廷柱为官公正,被称石佛。广州当地百姓为纪念石琳,建立石公祠直街。)
蔡良,广州将军。汉军正白旗,做为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都可以算满族,于是后代有汉族,也有满族。《驻粤八旗志》记载蔡良于雍正六年丙戌由福州将军改任广州将军,在职3年。
《驻粤八旗志》还有小传:广州将军蔡良发现广州旗境内有民人杂居,为区别旗民,要求旗境内民人家庭填注门牌,便于管理。不允许旗人离开旗境赌博,扭转旗风。为旗人之妻守节事题请建坊旌表,广州驻防八旗的节守牌坊从他任将军开始。蔡良于雍正九年卒于广州任上,谥号“勤恪”。
爷爷蔡毓茂,其兄长蔡毓荣,毓茂毓荣的父亲蔡士英,来自明朝的一个显赫的蔡氏家族,蔡士英举家归顺后金,编入汉军正白旗,成为国初八旗汉军重要干将,入关征战勇敢。
蔡士英儿子蔡毓荣及弟兄堂弟兄战场表现突出,得到了顺治康熙的重视,蔡士英,顺治帝时的漕运总督,蔡毓茂是京口副都统、湖广总督。
《黑龙江外记》记载,齐齐哈尔的土人说当地最初设立流人十九站的庐舍器具,都是到那里“以罪谪戌口外”的前云贵总督、兵部左侍郎蔡毓荣捐办的。原因是吴三桂决定谋反后,就开始拉拢朝中一些与他要好的官员,尤其是那些曾经从明朝归降来的官员,云贵总督蔡毓荣就成为拉拢的对象,事实上,吴三桂反清后,云贵就是大本营,以此为基地,攻占广西湖南四川广东福建,蔡毓荣作为“降二代”,是吴三桂拉拢的目标,但当时蔡毓荣在清朝已经做到了不错的官位,并不想谋反,吴三桂认为如果能够成功拉拢蔡毓荣,对其谋反可以起到大的促进作用。
蔡毓荣当时也深受康熙的重用,但吴三桂为了拉拢蔡毓荣而使用了反间计,大肆传播蔡毓荣已经发动兵变,想以此逼迫蔡毓荣谋反。蔡毓荣亲自到康熙面前自证清白,也得到了康熙的信任。也是那时康熙才真正知道吴三桂想要造反。之后,康熙任命时任湖广总督的蔡毓荣为绥远将军,平反吴三桂的谋反。蔡毓荣深得康熙信任后,也决定要报答皇恩,因此在战场上身为湖广总督的蔡毓荣首当其冲,但吴三桂蓄谋已久,兵力强盛很快的就拿下了常德、长沙、岳州等地,朝中有想谋害蔡毓荣之人,还污蔑蔡毓荣和吴三桂串通,才让多地失守。
康熙听后也仍然没有听信,但认为蔡毓荣失守多地,确实有罪,因此命他戴罪立功,蔡毓荣此后也更加卖力的平反叛乱。在那期间,蔡毓荣的父亲蔡士英去世时,他都未曾回家见其父亲最后一面。吴三桂此前培养了很多士兵,势力很强,所以蔡毓荣也请求康熙招揽绿营兵帮助平反。康熙准奏后,蔡毓荣兵力更多之后很快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病逝,他的孙子吴世璠因为无法抵抗蔡毓荣进攻而一路退守。
吴三桂叛乱平息后,整个家族的人都遭到了清算都被斩杀,但其中吴三桂的一个孙女在清算时没有被找到,康熙也没有追查。蔡毓荣因在平反中表现出色被封为兵部尚书,并调任云贵地区担当总督,被人嫉妒。蔡毓荣的儿子蔡琳在朝中得罪了康熙的舅舅佟国维的儿子,国舅佟国维自是不甘心儿子受到委屈,因此下定决心掰倒蔡毓荣。佟国维于是调查暗访发现此前丢失的吴三桂的孙女竟然是蔡毓荣的一个小妾。清朝云贵总督蔡毓荣私下娶了清朝逆贼吴三桂的孙女,不是小事。佟国维抓住了这个机会,向康熙揭发了此事,康熙大怒,但并没有将蔡毓荣一家处死,而是将蔡毓荣和其儿子发配到黑龙江充军。家中所有的女眷以及财物也被充了公,几年之后,康熙决定大赦天下,蔡毓荣父子才回到了老家,蔡毓荣因此出家落发为僧。
蔡珽(蔡毓荣子)康熙六十一年任四川巡抚,授左都御史兼正白旗汉军都统。寻进兵部尚书,仍兼左 都御史。调补吏部尚书,仍兼领兵部、都察院及都统事。雍正四年调任直隶总督,有一子永清;蔡琳(蔡毓荣子)吏部左侍郎,前食主事俸,执事内廷。蔡珣(蔡毓荣子)前海盐县知县;蔡玑(蔡毓荣子);蔡琴(蔡毓荣子);蔡琯(蔡毓荣子);蔡璠(蔡毓荣子,襄敏公孙,康熙丁酉武举,京营门千总);蔡璨(蔡毓荣子);蔡瓒(蔡毓荣子,康熙丁酉武举,京营门千总);蔡珍(蔡毓华长子,科举人,累赠监察御史、四川永宁道);
蔡琦(蔡毓华次子,贡生,刑部左侍郎,荫官至永宁道,候补按察司);蔡瑜(蔡毓茂子,第二佐领,升任天津逰击,再升任广东副都统);蔡良(蔡毓茂子,蔡瑜弟)第二佐领,升任福建驻防叅领,官至广州将军、福州将军 ;蔡湘(蔡毓茂子,蔡瑜弟,第二佐领)
孙女:蔡琬(蔡毓荣女, 高其倬继室,著名诗人);孙女婿:高其倬(蔡琬夫君)云贵总督,进兵部尚书衔,加太子少傅 ,调福建浙江总督,调江南 江西总督;
清祖乃我族嫡派正支之大宗也,原清祖当明初从军立功,再调山海卫,子孙世袭,遂家于大凌河北。自是音问杳然,没没无闻者近三百年。设非有士英公与玉业公相会於宿,各执谱相证,谁复知地隔二千里,世经十一传,尚有我族嫡派正支在关外某处乎!惟时彼我相亲,脉情关切。我谱随被携北上,谊实厚而事转疏焉。何则?尔时我谱或止此一部未有副本亦未可知。即使玉业公或更汇辑,而遗漏桀(没有下面的木字,舛chuǎn为:错误,错乱)为亦或不免。以故更阅百余年,孔昭公伫华公欲重修而未能。升允公仅修支谱,德音公高瞻公仅有初修续修之名。苟有基这之勿坏,自踵事之非难,而乃迟之又久,经未见印本者必有阙疑以待考,(或)遂经久而未成。可知嘉庆年与道光五年所续之谱,必非玉业公原创之谱,故其中失考遗漏不能徵实者颇多。如欲徵实,非证诸关东清祖后裔之谱不可。元常有志于斯矣,窃欲多提川资,专派访员,亲到山海关外大凌河北紫荆山与商家屯一带,询访故族故谱,切实对照详明,於我族我谱,庶能徵实禆益,非仅如南京一支,蒋坝一支,均在何有何无为数,访查与否,无甚关切也。但近年来关东已沦于日,我中人未易蹑足,今平津又陷,更非昔比,惟望太平有日,后之修谱者务须践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