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尓申
福建省政协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海峡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1956年7月出生,福建省福鼎市人。六岁始学书法,幼承庭训,师从福鼎著名书法家陈希立先生,近十年再拜中国著名书法家谢云先生为师继续深造。2幅作品先后入选大爱妈祖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主办)。书法作品在《文艺报》《青少年书法报》《东方书画》《政协天地》《品牌》等报刊杂志作过专版介绍,并被海内外艺术机构和社会名士收藏。
神清骨健超凡脱俗
——蔡尔申草书赏析
文/张铁英
汉字的书体,大体分为篆、隶、真、草四种。从书体演变的历史看,草书出现最晚;从学习实践的角度看,草书技法最难。篆书、隶书、真书尽管风格千变万化,但其结字和草书相比,还是相对简单一些。首先其笔画较直较短,结字以静态平衡为主。草书则不然,其笔画弯曲而修长,无论一个字的笔画多少,往往弯来转去一笔完成。甚至笔不离纸,一写就是一行。其次,结字变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而且结字的平衡往往在动态中完成。第三,草书的结构每与楷书不同,且写法多样,必须牢记其特殊的草法才能写出合乎规范的草书。
因此,可以说学草书是最吃功夫的一种书体,草书也是最能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意趣的一种书体。
前人似乎有这样一种共识,篆书、隶书、真书的主要功用在于录文记事,以实用为主。草书则偏重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因此在文学中,歌咏草书、歌咏草书创作的诗文不胜枚举,而歌咏其他书体者则微乎其微。这也说明了欣赏草书最容易使人产生美感,产生共鸣。
蔡尔申所书的《贺新郎》词草书手卷,就是一件使观者产生美感产生共鸣的成功之作。这件草书作品,通篇一百余字,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纵横豪放,满纸烟云。其笔法纯熟多变,结字参差错落,墨法五色炫目,章法疏密相间。通篇气势非凡,节奏鲜明,神清骨健,傲然不群,可谓形神兼备,和谐统一,是一件相当成熟的作品。
先看其用笔。作者虽然用的是极为柔软的长锋羊毫笔,但用笔劲健,力感充盈,而且纵横跌宕,变化强烈。作品的开篇是一个笔画少的不能再少的“人”字。大家知道,笔画越少的字越不好写,它缺少帮衬扶持,而开篇的字,尤其难写。孙过庭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为终篇之准。第一个字是否写得好,与歌唱的开头一样重要,是十分关键的。只见书法家用浓墨重笔,藏锋蓄势,重按徐行,骨架开张地写出极为精彩、极富个性的“人”字,为全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法用笔讲究笔下有物,讲究形态变化,正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用笔丰富,变幻无方是每位书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然而,笔法中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任笔为体、聚墨成型,否则会坠入“野乱狂怪”的野狐禅的泥潭。其变化必须从传统中来,必须是继承中的发展,遵循书法美的原则,讲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此卷中的笔法变化巨大而不失原则,其精妙处每每令人叫绝。如“五帝三皇神”一句中,“帝”字和“神”字比邻而居,但二者迥然不同。一悬针,一垂霞;一摇曳,一欹侧。同为“竖划”,却无一处雷同,而又无一点故作姿态之处,可谓神来之笔。再比如,“钢铁”二字的两个金字旁,形态差距很大,然各有千秋,彰显了作者娴熟的书法与高超的技巧。
再看其结字。其结字的变化与用笔相得益彰,互相生发。结字有向有背,有正有欹,有疏有密;字形有方有圆,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其大小字之差别,足有数倍十数倍以上。但大者不觉其大,小者不觉其小,如四世同堂之全家福照片,祖父子孙,神采各异而又和谐统一。
其用墨之法,同样相当活泼,墨分五色之说在篇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焦、浓、重、淡、轻,墨分五彩,焕然多姿,而又各臻其妙。其浓润处不掩用笔,其清淡处不伤点画,表现了作者的掌控技巧。
同样,这篇作品的章法也是疏密相生,气息贯通,首尾呼应,风格统一的。
通篇作品,在笔法、结字、墨法、章法上的变化交融,互为生发,既丰富了全篇的节奏感,又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蔡尔申常年工作在地方领导岗位上,繁忙的党政工作之余,他用书法健身和感悟。蔡尔申性喜书法而又天赋异禀。天资加勤奋,数十年临池不断,终于使他的笔下创造出众多的优秀作品。
作者正值盛年,深知天道酬勤、艺无止境的辩证关系。相信蔡尔申在今后的岁月中,在书法艺术上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出更加杰出的作品来。
二〇一〇年十月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著名文艺评论家)